日光燈的整體電路如圖5-16所示。其工作原理是:當開關接通的時候,電源電壓立即通過鎮流器和燈管燈絲加到啟輝器的兩極。220伏的電壓立即使啟輝器的惰性氣體電離,產生輝光放電。輝光放電的熱量使雙金屬片受熱膨脹,兩極接觸。電流通過鎮流器、啟輝器觸極和兩端燈絲構成通路。燈絲很快被電流加熱,發射出大量電子。這時,由于啟輝器兩極閉合,兩極間電壓為零,輝光放電消失,管內溫度降低;雙金屬片自動復位,兩極斷開。在兩極斷開的瞬間,電路電流突然切斷,鎮流器產生很大的自感電動勢,與電源電壓疊加后作用于管兩端。燈絲受熱時發射出來的大量電子,在燈管兩端高電壓作用下,以極大的速度由低電勢端向高電勢端運動。在加速運動的過程中,碰撞管內氬氣分子,使之迅速電離。氬氣電離生熱,熱量使水銀產生蒸氣,隨之水銀蒸氣也被電離,并發出強烈的紫外線。在紫外線的激發下,管壁內的熒光粉發出近乎白色的可見光。
日光燈正常發光后。由于交流電不斷通過鎮流器的線圈,線圈中產生自感電動勢,自感電動勢阻礙線圈中的電流變化,這時鎮流器起降壓限流的作用,使電流穩定在燈管的額定電流范圍內,燈管兩端電壓也穩定在額定工作電壓范圍內。由于這個電壓低于啟輝器的電離電壓,所以并聯在兩端的啟輝器也就不再起作用了
一般來說,日光燈管周期性放電,在一定時間內,會產生多次放電,由于頻率比較高,所以肉眼是無法觀察到的(就像電風扇轉的速度快了,葉片看起來就像是一塊一樣)。打個比方吧,日光燈就像一個不斷閃光的閃光燈。而電燈泡是一個電阻元件,他是通過電阻發熱獲得光子的,因此具有連續性。這也是為什么在日光燈下容易疲勞的原因。但又由于日光燈光譜比較接近日光,而且又節能,所以普及很廣。所以是各執一詞,各有千秋
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日光燈
日光燈工作特點燈管開始點燃時需要一個高電壓,正常發光時只允許通過不大的電流,這時燈管兩端的電壓低于電源電壓。這個高電壓,就由我們平時所說的跳泡(啟輝器)提供。接通電源時,由于啟輝器的氖泡內兩金屬片沒有接通,電源擊穿氖氣導電,這時我們看到氖泡發光,氖氣導電時發熱,引起氖泡內的雙金屬片(就是我們看見彎曲的那根)受熱后彎曲度降低,同時接通兩個電極,通過較大的電流。達到日光燈啟動時要求的高電壓。之后,由于雙金屬片接通后氖泡中的氖氣不再導電發光,溫度迅速下降,雙金屬片恢復原狀,迅速切斷電源,這鎮流器的電流從較大值突然變為O,產生很高的自感電動勢,這個自感電壓足以擊穿日光燈的水銀蒸氣,使水銀蒸氣電離導電產生紫外線而激發螢光粉發光,日光燈管導電后,日光燈管兩端電壓下降(100V左右吧),這個電壓不能再使氖泡導電(氖泡的擊穿電壓為150V左右)而發光,雙金屬片也不再接通了,這時,日光燈就能連續發光了。
啟輝器
利用高壓可以導通燈管內部的汞蒸氣,燈管里的汞蒸氣一經導通正常工作后,由于日光燈管的負阻特性,其兩端電壓低于啟輝器放電管的電離電壓,放電管將保持熄滅狀態。
鎮流器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機, 節約能源的緊迫感使許多公司致力于節能光源和熒光燈電子鎮流器的研究,隨著半導體技術飛速發展,各種高反壓功率開關器件不斷涌現,為電子鎮流器的開發提供了條件,70年代末,國外廠家率先推出了第一代電子鎮流器,是照明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的創新。由于它具有節能等許多優點,引起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和興趣,認為是取代電感鎮流器的理想產品,隨后一些著名的企業都投入了相當的人力、物力來進行更高一級的研究與開發。由于微電子技術突飛猛進,促進了電子鎮流器向高性能高可靠性方向發展,許多半導體公司推出了專用功率開關器件和控制 集成電路的系列產品,1984年,西門子公司開發出了TPA4812等有源功率因數校正電器IC,功率因數達到0.99。隨后一些公司相繼推出集成電子鎮流器,89年芬蘭赫爾瓦利公司又成功推出可調光 單片集成電路電子鎮流器,電子鎮流器已在全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全國推廣應用。
日光燈正常發光后。由于交流電不斷通過鎮流器的線圈,線圈中產生自感電動勢,自感電動勢阻礙線圈中的電流變化,這時鎮流器起降壓限流的作用,使電流穩定在燈管的額定電流范圍內,燈管兩端電壓也穩定在額定工作電壓范圍內。由于這個電壓低于啟輝器的電離電壓,所以并聯在兩端的啟輝器也就不再起作用了
一般來說,日光燈管周期性放電,在一定時間內,會產生多次放電,由于頻率比較高,所以肉眼是無法觀察到的(就像電風扇轉的速度快了,葉片看起來就像是一塊一樣)。打個比方吧,日光燈就像一個不斷閃光的閃光燈。而電燈泡是一個電阻元件,他是通過電阻發熱獲得光子的,因此具有連續性。這也是為什么在日光燈下容易疲勞的原因。但又由于日光燈光譜比較接近日光,而且又節能,所以普及很廣。所以是各執一詞,各有千秋
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日光燈
日光燈工作特點燈管開始點燃時需要一個高電壓,正常發光時只允許通過不大的電流,這時燈管兩端的電壓低于電源電壓。這個高電壓,就由我們平時所說的跳泡(啟輝器)提供。接通電源時,由于啟輝器的氖泡內兩金屬片沒有接通,電源擊穿氖氣導電,這時我們看到氖泡發光,氖氣導電時發熱,引起氖泡內的雙金屬片(就是我們看見彎曲的那根)受熱后彎曲度降低,同時接通兩個電極,通過較大的電流。達到日光燈啟動時要求的高電壓。之后,由于雙金屬片接通后氖泡中的氖氣不再導電發光,溫度迅速下降,雙金屬片恢復原狀,迅速切斷電源,這鎮流器的電流從較大值突然變為O,產生很高的自感電動勢,這個自感電壓足以擊穿日光燈的水銀蒸氣,使水銀蒸氣電離導電產生紫外線而激發螢光粉發光,日光燈管導電后,日光燈管兩端電壓下降(100V左右吧),這個電壓不能再使氖泡導電(氖泡的擊穿電壓為150V左右)而發光,雙金屬片也不再接通了,這時,日光燈就能連續發光了。
啟輝器
利用高壓可以導通燈管內部的汞蒸氣,燈管里的汞蒸氣一經導通正常工作后,由于日光燈管的負阻特性,其兩端電壓低于啟輝器放電管的電離電壓,放電管將保持熄滅狀態。
鎮流器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機, 節約能源的緊迫感使許多公司致力于節能光源和熒光燈電子鎮流器的研究,隨著半導體技術飛速發展,各種高反壓功率開關器件不斷涌現,為電子鎮流器的開發提供了條件,70年代末,國外廠家率先推出了第一代電子鎮流器,是照明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的創新。由于它具有節能等許多優點,引起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和興趣,認為是取代電感鎮流器的理想產品,隨后一些著名的企業都投入了相當的人力、物力來進行更高一級的研究與開發。由于微電子技術突飛猛進,促進了電子鎮流器向高性能高可靠性方向發展,許多半導體公司推出了專用功率開關器件和控制 集成電路的系列產品,1984年,西門子公司開發出了TPA4812等有源功率因數校正電器IC,功率因數達到0.99。隨后一些公司相繼推出集成電子鎮流器,89年芬蘭赫爾瓦利公司又成功推出可調光 單片集成電路電子鎮流器,電子鎮流器已在全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全國推廣應用。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