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眼尖的軍迷會發現,在央視新聞報道畫面中,顯示殲-15涂著海灰色涂裝,座艙后側下方還噴繪著一面解放軍海軍旗。坊間紛紛猜測,或許這正是已經下線的殲-15量產型。軍事專家尹卓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殲-15著海軍涂裝,說明它已正式服役。
殲-15(代號飛鯊;英文為J-15)為重型艦載戰斗機,是沈飛在國產殲-11戰斗機的基礎上研發而成。那么,殲-15到底是怎么研制成功的?
殲-15戰斗機量產型采用標準的海軍灰藍色涂裝,座艙后部涂裝有海軍軍旗。
有報道稱,殲-15是沈飛參考了俄羅斯艦載戰斗機蘇-33的原型機后,在國產殲-11戰斗機的基礎上研發而成,從外形、氣動布局上來看,殲15在細節上與蘇33差別很小,殲-15似乎就是蘇-33的仿制品。那么,殲-15與蘇-33的關系到底如何?
軍事專家尹卓認為,殲-15肯定不是原來的蘇-33。蘇-33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它的計算機連286都夠不上,所有的數據總線沒有,全部是機械拉桿式的操作;而殲-15在兩個軸上是全部數字化的操作,電傳操作系統;雷達已經是現代化的雷達,高性能的脈沖多普勒雷達,今后還可改裝成相控陣項雷達。
據俄羅斯《晨報》報道稱,殲-15艦載機可以說是俄羅斯蘇-33艦載機的深度改進型號。中國工程師曾經在長時間內沒能解決艦載機折疊翼技術難題,希望從俄羅斯采購現代化艦載戰斗機,但是俄方擔心技術會流失,拒絕出售蘇-33。不過這并不是無法克服的困難,中國后來從烏克蘭得到了蘇-33的原型機T10K,可能還有額外的資料,隨后在沒有俄方參與的情況下,順利研制出了國產艦載機殲-15。盡管在外形上與蘇-33相似,但是殲-15實際上有許多改進,特別是中國工程師對飛機結構進行了無數的變動。可以說殲-15是中國自主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型艦載多用途戰斗機,是一款完全具有“中國心臟”的國產戰機。
殲-15雖然以蘇-33為基礎研制,但卻裝備了更為完善的航電設備、著陸尾鉤、尺寸較小的垂尾和更為強固的起落架。該機的單座設計可能意味著其裝備了非常現代化、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機載設備(電子設備的水平可能與殲-11B非常相似)。此外殲-15為單座型,這說明解放軍認為其電子設備已高度整合并實現自動化,只需一人便可操作。
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15
方大同,香港知名男歌手,于美國夏威夷出生,并先后于上海和廣州生活,于1998年定居香港。他是一個在香港罕有地創作R&B及靈魂樂作品的唱作人。代表作品有:《Soul Boy》、《愛愛愛》等。
戰斗機
軍用飛機包括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偵察機等。殲擊機殲擊機又稱戰斗機,二戰時期稱驅逐機,是軍用飛機的一種。相對于戰略空軍的轟炸機,戰斗機是指戰術空軍的機種。殲擊機早期分為制空和截擊兩種主力機型,后來不再有專用截擊機,制空截擊機通常中低空機動性好,裝備中近程空對空導彈,通過中距空中格斗,近距離纏斗擊落敵機以獲得空中優勢,或為己方軍用飛機護航,要求高空高速性能,主要用于空中格斗,爭制空權,攔截敵方轟炸機群。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