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螞蝗
螞蟥界:動物界門:環節動物門綱:蛭綱目:顎蛭目科:水蛭科拉丁名稱:Whitmania pigra Whitman英文名稱:Leech。異名: 蛭蝚、房旭、至掌、蟣(《爾雅》),蚑(《別錄》),馬騏(陶弘景),馬蛭(《唐本草》),騏、馬蟥(《本草圖經》),馬鱉(《本草衍義》),紅蛭(《濟生方》),螞蟥蜞(《醫林纂要》),黃蜞(《本草求原》),水麻貼(《河北藥材》),沙塔干、肉鉆子(《中藥材手冊》),門爾哥螞里(朝名)。基源:該品為水蛭(shuǐ zhì)科動物螞蝗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或柳葉螞蝗 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 的干燥全體。
增城
南海郡正在加載前漢,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后漢始設增城縣。據明清兩代《增城縣志》載:“后漢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縣。”自乾隆時起,多部縣志按語均說:“《后漢書·郡國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屬國比領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于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縣之事。《宋書·州郡志》亦只言:‘增城縣,前漢無,后漢有’。與《文獻通考》同。舊志俱言縣始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據?俟再考。”但經歷240多年,并無人去考證。根據《后漢書·郡國志》戶口斷限于永和五年(140),當時南海郡轄七縣,已有增城縣在內。增城建縣最遲為后漢永和五年。晉及南朝宋、齊時,增城屬廣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綏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區置綏寧縣,梁代又復并入增城縣。梁、陳兩代移東官郡治于增城。隋開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屬廣州。其后經歷唐、南漢、宋、元、明、清等1300多年,廣州名稱多次改變,增城始終都是廣州的屬縣。民國元年(1912)裁府,增城屬粵海道,后直屬廣東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增城屬東江專區,1954年劃入粵中區,1956年改屬惠陽專區。1958年與龍門縣合并,仍稱增城縣,先后屬廣州市、佛山專區。1961年又與龍門分開,屬惠陽專區(后改稱惠陽地區)。1975年劃歸廣州市管轄。1993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由廣州市代管。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增城區,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區域為增城區的行政區域,增城區人民政府駐荔城街道惠民路1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