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的全稱是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相對于eMTC而言,其主要特點是根據物聯網進行了更深入的優化,在保證通信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網絡負荷。
NB-IoT針對物聯網的深度優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增加了覆蓋率,一個是提升了系統容量。根據3GPP的介紹,NB-IoT通過降低編碼率大幅提高了系統的解調效率,而且降低了單一設備的信號發射功率(協議規定較大為200mW,5Wh的電量下要求至少待機10年),降低了上傳和下載的較高速率水平(上傳和下載速率較高只能達到250Kbps),整體上比GPRS的覆蓋范圍增加了20dB,每個載波較多可以支持20萬個網絡連接。除此之外,根據容量需求,NB-IoT還可以通過增加更多載波的方式來擴大系統承載規模,具備利用單一基站一次性支持數百萬個物聯網連接的能力。
部署方式上,NB-IoT并不像eMTC那樣單純基于LTE,而是同時支持三種不同的部署方式。靠前種是Standalone,這種方式使用一段獨立的頻帶,優點是不會形成干擾,簡單直接。第二種是Guard Band,利用LTE頻帶邊緣的保護頻段,優點是不需要獨立頻帶,缺點是信號強度較弱,而且容易與LTE系統發生干擾。第三種是In Band,即直接使用一段LTE頻帶的空閑波段,完全兼容于LTE。
之所以NB-IoT擁有如此復雜的部署方式,源于其本身復雜的出身。NB-IoT的技術來源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由諾基亞、愛立信和英特爾等公司提出的NB-LTE(Narrowband-LTE)技術,另一個是華為和沃達豐(Vodafone)提出的NB-CIoT(Narrowband Cellular IoT)技術。前者是基于LTE技術的簡化,可以與現行的LTE標準兼容;而后者幾乎是一個重新的設計,完全基于物聯網專門定制。在2015年9月的討論會議上,NB-CIoT和NB-LTE兩種技術達成了統一,即今天的NB-IoT。
在國內,華為是NB-IoT標準的主要推動者。2015年底,華為聯合主流運營商、設備廠商、芯片廠商和相關國際組織在內的21家產業巨頭,在香港成立了GSMA NB-IoT Forum產業聯盟,其中有六家運營商成員還宣布,將聯合華為在全球成立六個NB-IoT開放實驗室,聚焦NB-IoT領域的研發和驗證。目前中國聯通已經在上海建成了全球較早的NB-IoT的技術示范點。
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NB
Nb 鈮(Nb,Niobium) 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Nb,原子序數41,原子量92.90638,屬周期系ⅤB族。
IoT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1]其英文名稱是u201cThe Internet of thingsu201d。由此,顧名思義,u201c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u201d。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LTE
LTE是第3代合作伙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主導的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技術的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 )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