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透汽膜的歷史防水透汽膜技術源于美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期。在這之前,與我國至今為止的大多數建筑一樣,人們對建筑的氣密性及水密性并沒有足夠的認識。20世紀40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人們認識到加強建筑氣密性及水密性對節能的重要性。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Rowley教授及加拿大國家建筑標準協會的Neil.B.Hutcheon認為“建筑外墻及屋面中水汽的凝結會嚴重影響建筑保溫材料的性能及圍護結構的耐久性,導致霉菌的生成,引發潮氣問題•••借助建筑外部空氣滲透侵入維護結構內部的液相水(水)和汽相水(水汽)是導致受潮的主要原因”。因此,歐美建筑界開始廣泛采用一層防潮膜,鋪在保溫層之外,將整個建筑包覆起來,從而有效的加強了建筑的氣密性及水密性,但由于防潮膜不透汽,室內潮汽無法排出,圍護結構的潮汽問題仍沒有徹底解決。 20世紀70年代,隨著能源危機的爆發,歐美國家對建筑節能問題更為重視,而解決潮汽問題有著顯著的綜合效益。同樣來自加拿大國家建筑標準協會的G..O.Handegord經研究發現,由于圍護結構兩側的溫差,水汽將由高溫側向低溫側遷移,但因不透汽的防潮層的存在,導致水汽無法排出,在保溫層處積聚,凝結,從而引發潮汽問題。因此,人們對防潮層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一種材料,既可以防風、防水,又能夠保證圍護結構內部水汽的有效排出。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建筑市場上開始出現兩種新型的以高分子材料構成的防水透汽膜,作為防潮層的換代產品。一種是編織打孔類,另一種是無紡布類。其具有的防水透汽特性,在加強建筑氣密性、水密性的同時,又令水汽可以排出,有效的解決了潮汽問題。防水透汽膜技術從此迅速為人們所接受,并將其形象的稱之為“可呼吸膜”,除歐美外,已推廣到澳洲、南美、亞洲等各個地區。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