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設中,面臨較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根據生態文明的要求進行規劃和設計,并注重自然規律,讓建筑物更好地與自然地理、地貌相和諧,讓城市空間布局更好地體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精神。正如1940年意大利建筑家提出的,“建筑應成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未來,城鎮新建建筑將嚴格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新年伊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方面,《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區有改造價值的城鎮居住建筑節能改造。
除了強化目標責任和加大政策激勵外,《方案》還明確,將于2013年完成《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修訂工作,完善住宅、辦公樓、商場、賓館的評價標準,出臺學校、醫院、機場、車站等公共建筑的評價標準。盡快制(修)訂綠色建筑相關工程建設、運營管理、能源管理體系等標準,編制綠色建筑區域規劃技術導則和標準體系。
“《方案》的推出意味著未來將從國家層面推行綠色建筑,對減少能源消耗,推動節能型、綠色型和低碳型建筑的發展意義重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一步發展,建筑能耗預計將增加到35%,與發達國家的比例大致相當。推行綠色建筑,從規劃、設計就開始注重綠色建筑或節能建筑,將對我國建設節能型社會及減少能源消耗帶來很大影響。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中國綠色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馬平對記者表示,國務院辦公廳在新年靠前天簽發《方案》,讓大家看到了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心。
我國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較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十一五”期間,我國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大幅度提高,但也面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城鄉建設粗放;能源資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重規模輕效率、重外觀輕品質、重建設輕管理;建筑使用壽命遠低于設計使用年限等。
周宏春認為,從總體判斷,目前,我國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仍相對較低,在同等緯度條件下,能耗水平遠高于國外。他說:“特別是在建筑材料、雙層玻璃、隔熱材料、工業化建筑等方面,盡管現在和過去相比有了很大進步,但從國際比較角度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我國擁有世界上較多的高層甚至超高層建筑,但它不利于節能。不少西部地區的城市,由于在城建中存在功能區布局不合理、未尊重自然規律等問題,為其在城市運營中浪費掉了大量能源。”周宏春說,在城市建設中,面臨較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根據生態文明的要求進行規劃和設計,并注重自然規律,讓建筑物更好地與自然地理、地貌相和諧,讓城市空間布局更好地體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精神。正如1940年意大利建筑家提出的,“建筑應成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