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司的壯大,人才的儲備是重中之重。只有緊緊抓住人才這個關鍵因素,在‘選人、育人、勵人、留人’上做好文章,形成關愛人才、重視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氛圍,才能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今年五月份公司深入各大高校挑選人才,為公司的注入大量的新鮮血液。在公司戰略中“全面推進人才強企戰略的實施”。
公司李總時刻強調“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也可以說一個企業是否注重人才管理,已成為衡量該企業管理是否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企業人才也是多樣性、多層性的,除技術人才外,還有管理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公關人才等等,他們可以是高層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產靠前線的員工;可以是高級工程師,也可以是技能嫻熟的工人。應該說,一切具有可為企業發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業的人才。
2012年,紅葉公司新進160名員工學歷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該公司不斷加強教育培訓力度,為員工快速成長搭建競技平臺。制定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管理辦法,將個人特長與企業需要緊密結合,實現人力資源效益較大化。公司一致推崇PK競賽機制,將企業發展需要、實際情況與招聘工作緊密融合,綜合考慮專業結構、個人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精挑細選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人才,不斷優化員工隊伍結構。
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企業
現代漢語中“企業”一詞源自日語。與其它一些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基本詞匯一樣,它是在日本明治維新后,大規模引進西方文化與制度的過程中翻譯而來的漢字詞匯,而戊戌變法之后,這些漢字詞匯由日語被大量引進現代漢語。(與企業一詞在用法上相關與相似的,還有“業務”一詞。)在中國大陸計劃經濟時期,“企業”是與“事業單位”平行使用的常用詞語,《辭海》1979年版中,“企業”的解釋為:“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單位”;“事業單位”的解釋為:“受國家機關領導,不實行經濟核算的單位”。在20世紀后期,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以及信息技術領域新概念大量涌入的背景下,“企業”一詞的含義有所變化。一方面,大量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大量涌現;另一方面,在一些新概念中,其含義不限于商業或盈利性組織,這種用法目前主要來自對英文“enterprise”一詞的翻譯。因此,目前在公共媒體中出現的“企業”一詞有兩種不同的用法:較常見的用法企業指各種獨立的、營利性的組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并可進一步分為公司和非公司企業,后者如合伙制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另一種用法與組織接近,可以用來泛指公司、學校、社會團體乃至政府機構等。后一種用法主要出現在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一些專有名詞中,例如企業應用(enterprise applications)、企業計算(enterprise computing)、企業集成(enterprise integration)、企業工程(enterprise engineering)、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企業建模(enterprise modeling)等等。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