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窯是建材、陶瓷、耐火工業應用較多的現代化工業窯爐,是一種連續生產的熱工設備。一般燒結磚隧道窯的燒結溫度在950-1050℃之間,屬于低溫隧道窯,并且大都是窯車隧道窯。
燒結磚隧道窯沿窯的長度方向分為預熱段、焙燒段、保溫段及冷卻段。隧道窯的墻為直行墻,墻上設有燃燒裝置以及各種冷熱風和燃燒氣體的通道。窯頂以前多為耐火磚砌筑的拱形頂或懸掛式平頂,也有用耐火澆注料預制塊砌筑的平頂,由于能耗高、爐墻負載大導致變形開裂甚至塌窯等原因,現在逐步改為耐火纖維模塊吊掛的平頂結構。窯底則有多臺移動的窯車組成。窯車在埋設在基礎中的軌道上移動,為了防止熱氣竄漏,窯車與窯墻之間均設有沙封裝置。料坯碼放在窯車上由窯頭依次推入窯內,經過預熱、焙燒、保溫和冷卻,較后從窯尾出窯而獲得成品。
“移動式隧道窯”是我國燒磚窯爐中的新生事物,它兼有隧道窯和輪窯兩種窯型的優點,具有造價低廉、設計靈活的特點。“移動式隧道窯”的較突出特點是磚坯不動,窯體移動。“移動式隧道窯”的窯體沿直徑80-120m的環形軌道運行,窯體從前至后設有干燥段、預熱段、焙燒段、保溫段、冷卻段,總長約100-120米。在環形軌道上,窯體以每日70-120m的速度前移,前端“納入”磚坯,后端“吐出”成品磚,依次完成:磚坯-干燥-預熱-焙燒-保溫-冷卻-出磚的全過程。
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隧道窯
隧道窯始于1765年,當時只能燒陶瓷的釉上彩,到了1810年,有可以用來燒磚或陶器的,從1906年起,才用來燒瓷胎。最初著名的隧道窯,是福基倫式,到了1910年以后,就漸漸有了許多改進的方式。隧道窯一般是一條長的直線形隧道,其兩側及頂部有固定的墻壁及拱頂,底部鋪設的軌道上運行著窯車。燃燒設備設在隧道窯的中部兩側,構成了固定的高溫帶--燒成帶,燃燒產生的高溫煙氣在隧道窯前端煙囪或引風機的作用下,沿著隧道向窯頭方向流動,同時逐步地預熱進入窯內的制品,這一段構成了隧道窯的預熱帶。在隧道窯的窯尾鼓入冷風,冷卻隧道窯內后一段的制品,鼓入的冷風流經制品而被加熱后,再抽出送入干燥器作為干燥生坯的熱源,這一段便構成了隧道窯的冷卻帶。在臺車上放置裝入陶瓷制品的匣缽,連續地由預熱帶的入口慢慢地推入(常用機械推入),而載有燒成品的臺車,就由冷卻帶的出口漸次被推出來(約1小時左右,推出一車)。應用于鋼坯連續加熱,或陶瓷連續燒結。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