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鎖王”的廖國維:造一把無人能開的鎖
20多年前,家中兩次遭竊后,他立下誓言:“一定要造出一把無人能開的鎖”;20多年來,只有小學文化的他潛心研制鎖具,從“門外漢”成了業界翹楚,先后獲得四五個鎖具方面的國家發明專利。他,就是號稱“綿竹鎖王”的廖國維。
鎖具企業與門窗企業合作重在個性化
鎖具企業與門窗企業合作重在個性化 眾所周知,鎖具行業規模化發展雖然比門窗業早,但門窗業在經過十幾年高速發展后,其產業規模卻遠超鎖具行業。如今,門窗業的發展已成為鎖具行業的風向標。常常是某新款門問世之......
在綿竹市見到了廖國維和他的老伴蘭文春。簡陋的門面里擺滿了鎖具生產工具,廖國維向記者展示了他的發明——卡孔變碼鎖芯和與它配合的卷簾門門鎖、防盜門變碼鎖和新型U型鎖。他自信滿滿地說:“該系列鎖世界上無人能用技術性手段開啟。目前,正等待國家專利批復。說起與鎖具的結緣,廖國維思緒回到了1993年。“那年,我家連遭小偷光顧兩次,后來我專門跑到成都買鎖防盜,但發現市面所售鎖具大同小異。”廖國維說,他當時就下定了決定,“一定要造出一把無人能打開的鎖。”得到妻子的支持后,廖國維開始了長達20年的鎖具研制生涯。
\
1993年,只有小學文化已49歲的廖國維開始鉆研鎖具。“我一沒文化,二不懂技術,完全是門外漢。”廖國維說,他常常半夜三更都在反復構思。20多年來,廖國維生產報廢的鎖具有300多只。功夫不負有心人,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廖國維共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兩項鎖具發明專利證書和一項鎖具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然而,專利沒能批量生產,這成了廖國維的一塊心病。蘭文春告訴記者,家里靠做小百貨生意有一定積蓄,“剛開始鉆研鎖具那幾年,我還比較支持,但隨著時間推移,花在鎖具研制上的費用已近10萬元,我們現在已捉襟見肘。
國產鎖具為何質量普遍較差呢?
國產鎖具為何質量普遍較差呢? 鎖具是五金行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并且在擁有實用性和技術性的同時具有一定裝飾性,因此產品的質量與技術、設計上的創新也成為鎖具產業發展的要素之一,而這恰恰也是中國鎖具企......
老廖患有冠心病等病,經常喊不舒服。但一說起鎖具,他立馬就來精神了。”蘭文春說,老伴年齡大了,她和家人無數次想讓他放棄,但他一直不死心。為了讓自己的鎖具成批量成產,早在幾天前,廖國維和蘭文春親自去了一趟浙江省溫州市考察,委托生產鎖體和鎖芯的兩家企業生產自己研發的鎖具。研究鎖具耗費了我20年,如今我70歲了,希望有生之年我發明的鎖能夠出現在市面上。合作生產或者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合作都行,這么好的技術如果白白浪費就太可惜了。
20多年前,家中兩次遭竊后,他立下誓言:“一定要造出一把無人能開的鎖”;20多年來,只有小學文化的他潛心研制鎖具,從“門外漢”成了業界翹楚,先后獲得四五個鎖具方面的國家發明專利。他,就是號稱“綿竹鎖王”的廖國維。
鎖具企業與門窗企業合作重在個性化
鎖具企業與門窗企業合作重在個性化 眾所周知,鎖具行業規模化發展雖然比門窗業早,但門窗業在經過十幾年高速發展后,其產業規模卻遠超鎖具行業。如今,門窗業的發展已成為鎖具行業的風向標。常常是某新款門問世之......
在綿竹市見到了廖國維和他的老伴蘭文春。簡陋的門面里擺滿了鎖具生產工具,廖國維向記者展示了他的發明——卡孔變碼鎖芯和與它配合的卷簾門門鎖、防盜門變碼鎖和新型U型鎖。他自信滿滿地說:“該系列鎖世界上無人能用技術性手段開啟。目前,正等待國家專利批復。說起與鎖具的結緣,廖國維思緒回到了1993年。“那年,我家連遭小偷光顧兩次,后來我專門跑到成都買鎖防盜,但發現市面所售鎖具大同小異。”廖國維說,他當時就下定了決定,“一定要造出一把無人能打開的鎖。”得到妻子的支持后,廖國維開始了長達20年的鎖具研制生涯。
\1993年,只有小學文化已49歲的廖國維開始鉆研鎖具。“我一沒文化,二不懂技術,完全是門外漢。”廖國維說,他常常半夜三更都在反復構思。20多年來,廖國維生產報廢的鎖具有300多只。功夫不負有心人,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廖國維共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兩項鎖具發明專利證書和一項鎖具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然而,專利沒能批量生產,這成了廖國維的一塊心病。蘭文春告訴記者,家里靠做小百貨生意有一定積蓄,“剛開始鉆研鎖具那幾年,我還比較支持,但隨著時間推移,花在鎖具研制上的費用已近10萬元,我們現在已捉襟見肘。
國產鎖具為何質量普遍較差呢?
國產鎖具為何質量普遍較差呢? 鎖具是五金行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并且在擁有實用性和技術性的同時具有一定裝飾性,因此產品的質量與技術、設計上的創新也成為鎖具產業發展的要素之一,而這恰恰也是中國鎖具企......
老廖患有冠心病等病,經常喊不舒服。但一說起鎖具,他立馬就來精神了。”蘭文春說,老伴年齡大了,她和家人無數次想讓他放棄,但他一直不死心。為了讓自己的鎖具成批量成產,早在幾天前,廖國維和蘭文春親自去了一趟浙江省溫州市考察,委托生產鎖體和鎖芯的兩家企業生產自己研發的鎖具。研究鎖具耗費了我20年,如今我70歲了,希望有生之年我發明的鎖能夠出現在市面上。合作生產或者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合作都行,這么好的技術如果白白浪費就太可惜了。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