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依據建筑產業鏈行業節點數字化記錄存證管理系統的可信數據,研究編制了一份創新的關于《健康低碳鄉村建筑評價標準》的探索。本文旨在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聚焦鄉村建筑的特殊性,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科學評價,引領鄉村建設向更健康、更低碳、更宜居的方向發展。
作者:劉思敏:國家建材大數據研究中心
沈 劼:北京康居云建科網絡有限公司
甄進平:北京康居云建科網絡有限公司
關于《健康低碳鄉村建筑評價標準》的探索
1. 總則
1.1 目的與意義 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規范與引導鄉村建筑的建設、改造與評價工作,特制定本標準。本標準強調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手段,對鄉村建筑及其材料在安全性、健康性、功能性、經濟性及碳排放等方面的性能進行全過程、可量化的綜合評價,旨在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降低建筑能耗與碳排放,傳承地域特色,推動鄉村建設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1.2 適用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新建、改建、擴建的鄉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如村委會、文化活動站、民宿等)的設計、施工、驗收與運營評價。
1.3 核心原則
· 因地制宜原則: 尊重鄉村地域特征,鼓勵采用被動式設計、本地材料和傳統智慧。
· 全生命周期原則: 評價范圍涵蓋建筑材料生產、運輸、施工、運行維護直至拆除處置的全過程。
· 數字化賦能原則: 充分利用BIM、大數據、物聯網(IoT)等數字化技術,實現數據的采集、分析與可視化,支撐精準決策與持續優化。
· 健康低碳協同原則: 追求降低碳排放與提升人居健康水平的協同增效。
2. 術語與定義
·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Life-Cycle Carbon Assessment, LCCA): 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總和,包括隱含碳和運行碳。
· 隱含碳 (Embodied Carbon): 建筑材料生產、運輸、施工及拆除處置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 運行碳 (Operational Carbon): 建筑在運行使用階段,因供暖、制冷、照明、家電等能耗產生的碳排放。
·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基于三維數字技術,集成建筑各類信息的模型,是建筑全過程數字化管理的基礎。
· 本土材料 (Local Materials): 指生產地點距施工現場一定半徑(如500公里)范圍內的建筑材料,其運輸碳排放較低。
3. 評價指標體系
本標準采用分層加權評分法,總分為100分。評價體系分為以下六大類指標:
Ⅰ. 安全性 (S) - 權重20%
· S1 結構安全 (8%): 抗震設防、抗風壓、防洪澇設計。利用數字化結構計算軟件進行模擬驗證。
· S2 防火安全 (5%): 材料的防火等級、疏散設計。數字化模擬火災煙氣流動。
· S3 地質災害防范 (4%):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對場地滑坡、泥石流等風險進行評估。
· S4 安全防護 (3%): 防盜、防墜落等設計。
Ⅱ. 健康性 (H) - 權重20%
· H1 室內空氣質量 (8%): 選用低甲醛、低VOCs材料,數字化模擬室內自然通風效果,預評估疊加污染。鼓勵安裝IoT空氣質量監測設備。
· H2 水質安全 (4%): 飲用水凈化、污水處理方案。
· H3 熱濕環境與舒適度 (5%): 采用調濕材料,避免結露發霉。數字化模擬室內熱環境。
· H4 光環境與聲環境 (3%): 優化自然采光,規避噪聲干擾。
Ⅲ. 功能性 (F) - 權重15%
· F1 空間布局合理性 (5%): 滿足現代鄉村生活生產需求(如農具存放、糧食晾曬、電商空間)。
· F2 建筑物理性能 (5%): 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氣密性性能。利用數字化能耗模擬軟件進行優化設計。
· F3 適老適幼設計與無障礙 (3%):
· F4 運維便捷性 (2%): 設備檢修、結構維護的便利性。
Ⅳ. 經濟性 (E) - 權重15%
· E1 建造成本 (5%): 初始投資成本。
· E2 運行成本 (5%): 采暖、制冷、照明等能耗費用。基于數字化模擬數據預測運行能耗。
· E3 維護改造成本 (3%): 使用耐久性強、易維護的材料,降低長期成本。
· E4 本土材料使用率 (2%): 使用當地材料,降低運輸成本,帶動當地經濟。
Ⅴ. 低碳性 (L) - 權重30% (核心創新點)
· L1 降低隱含碳 (12%):
· L1a 材料低碳化 (8%): 建立數字化材料庫與LCA(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庫,優先選用竹木、夯土、再生材料等低碳建材。計算主要建材的隱含碳并設定限值。
· L1b 綠色施工 (4%): 采用預制構件、減少建材浪費,利用BIM進行施工組織優化。
· L2 降低運行碳 (15%):
· L2a 能源效率 (10%): 基于數字化能耗模擬,優化圍護結構,優先采用被動式太陽能設計、自然通風、遮陽等措施。
· L2b 可再生能源利用 (5%): 鼓勵安裝光伏系統、太陽能熱水器等,并進行發電量/節能量的數字化監測。
· L3 可持續場地與碳匯 (3%): 保護原有植被,采用鄉土植物進行綠化,增加碳匯。
4. 數字化評價方法與實施流程
4.1 建立數字化基礎
· 構建鄉村建筑BIM組件庫: 創建包含本土材料、傳統工法、節能技術等信息的數字化構件庫。
· 搭建LCA數據平臺: 整合材料碳足跡數據,為設計選材提供即時碳排放計算支持。
4.2 評價流程
1. 設計階段 (預評價):
· 利用BIM軟件進行建筑設計與性能集成。
· 調用LCA平臺數據,實時計算設計方案的隱含碳。
· 使用能耗模擬、通風模擬、光照模擬等軟件,預測建筑的運行碳、健康性與功能性表現。
· 生成《數字化健康低碳預評價報告》,優化設計方案。
2. 施工與采購階段:
· 基于BIM模型進行施工交底和材料采購,確保與設計一致。
· 使用物聯網設備(如RFID)追蹤主要建材來源,確保其環保與碳數據真實性。
3. 驗收與運營階段 (后評價):
· 采用無人機傾斜攝影進行實景建模,與BIM模型對比,驗證施工質量。
· 在建筑中部署傳感器,實時監測室內溫濕度、空氣質量、能耗數據,與設計預測進行比對,實現持續優化。
· 最終根據實際監測數據,形成建筑的綜合健康低碳性能評級。
5. 評價等級劃分
根據最終得分,將建筑劃分為以下三個等級:
· ★★★ (健康低碳鄉村建筑): 總分 ≥ 80分,且各類指標均達到最低要求。
· ★★★★ (高品質健康低碳鄉村建筑): 總分 ≥ 90分,且在低碳性、健康性等核心指標上表現突出。
· ★★★★★ (超低能耗/零碳健康鄉村建筑): 總分 ≥ 95分,運行碳接近為零,采用高性能技術措施,具有示范意義。
6. 責任與實施
· 地方政府/村集體: 可依據本標準制定激勵政策(如補貼),引導農民和投資者建設高品質農房。
· 設計師與工程師: 必須掌握基于數字化工具的模擬分析與評價方法。
· 施工單位: 應按照經數字化優化的設計和材料清單進行施工。
· 業主: 可參照本標準提出明確需求,并監督建設過程。
編制說明: 本標準首次將數字化技術作為貫穿鄉村建筑評價全過程的核心手段,將傳統的定性、經驗性評價轉變為定量、數據驅動的評價。通過聚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并將其作為權重最高的指標,有力引導鄉村建筑領域響應“雙碳”目標。本標準兼顧了鄉村的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是推動新時代鄉村建筑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工具。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2025年9月6日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