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供給側改革的歷史機遇,在家居建材行業如何落實好去產能、房地產行業如何落實好去庫存的任務。這個問題和話題一直廣受關注。不久前,李小明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2016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之后,又旋即出席了博鰲論壇。4月8日,他還出席了中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大會。
李小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房地產銷售額同比增速高達43.6%,進一步提升了房地產企業的投資信心。與此同時,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0%,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個百分點。他對建筑建材與房地產之間的關系,遠比其他朋友更樂觀、更積極,面對許多的問題,他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包括政策和市場方面,也包括材料與設計方面。
我們感覺,他是站在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得出了與其他朋友不太相同的觀點和看法,這也是非常有益和有價值的。所以,這一期的會客廳訪談,我們邀請了李小明總裁和秦占學會長,讓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建材與建筑及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在供給側改革的現實條件下,如何抓住機遇,如何進一步發展好,實現各自的目標。
李小明最近談到,當前房地產庫存高企,是供給與需求的錯配,一方面三四線城市有大量住宅空置著,另一方面又有幾千萬農民進城后“住不進來”。他說,房地產供需錯配既有產品錯配,也有期限錯配,去庫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錯配扭正的過程。李小明認為,去庫存要換個思路來解決,比如政府能否拿出部分財政收入購買庫存房,以保障房、公租房等形式租售給老百姓,比如通過適當調整首付比例等方式促進庫存消化等。不過,令他欣慰的是,去年底以來,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嘗試上述舉措,從實際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其實,每項政策都會有副作用,力度越大,代價也越大;目標過多,實現的可能性就很小;夢想太完美,與現實的差距就會過大。有好的目標、好的辦法,還需要我們有一定的耐心,通過一個過程來完成。所謂供給與需求,其實都是相對的,對購房者來講,建筑開發商是供給側,對建材生產者來講,建筑商又是需求側。我們更多的角度是站在建材生產者的角度來思考建材的需求,因為長期的短缺經濟,讓我們養成了從增量上來做文章,更注重產量和數量,以此來考量如何加快發展建材產業,而現在面對大量過剩去庫存的壓力,建材的生產就另當別論了。

來自住建部的信息表明,目前我國住房庫存嚴重。去年年底庫存達到7.1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5.6%;今年1~2月庫存又達到7.39億平方米,增速達到15.7%。當然,庫存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這是房產數量的一面,還有另一面,就是我們對購房需求的研究和認識也不夠深入,比如,對不同階段、不同功能、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關注比較少,而這些變化,對建材的需求已然在發生著調整,作為供給一方的建材行業,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來提供更有效、更符合當前需求的建材產品,其實,這就是建材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還有一層意思,住宅地產與商業地產,對建材的需求也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這也需要建材行業企業研究和思考。秦占學會長的觀點又在產業鏈上延伸了一步。他認為,目前,百姓對家居的舒適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舒適、安全、健康、環保、綠色、智能、高端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旺,家居裝修的時間間隔也從過去的8~10年縮短到現在的3~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對家居建材產品的需求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研究這些需求的變化和方向,也是建材企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說起來,建材企業其實已經做了許多的努力,在轉型升級和發展新興建材、綠色建材方面早已邁出了相當大的步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和成績。但是,好事并非那么簡單容易:打破舊模式,改變傳統習慣,此一難也;新產品的開發生產和推廣應用,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此二難也;產業鏈供應鏈的對接相互配合,政策的匹配和支持,新標準的制定,等等,也是需要時間的,此三難也。當然,困難還遠遠不止這些。
萬事開頭難,好事也多磨。李小明和秦占學兩位業內知名人士,從不同角度對建材與建筑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也給我們打開了新的思路,帶來了信心。“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不過10多年時間,離真正成熟還需要有很長一段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房地產行業的轉型發展尤為重要。”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李小明一直持樂觀態度,為此他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坦言:“如果中國經濟不看好,這些世界巨頭們就不會這樣積極來參會了”。他們對未來都是充滿信心的,只要我們能夠按照正確的路子堅持下去,就會有好的改革成果,雖然困難很多,道路也可能會比較漫長,但我們一定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李小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房地產銷售額同比增速高達43.6%,進一步提升了房地產企業的投資信心。與此同時,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0%,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個百分點。他對建筑建材與房地產之間的關系,遠比其他朋友更樂觀、更積極,面對許多的問題,他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包括政策和市場方面,也包括材料與設計方面。
建材行業轉型迫在眉睫,建材企業需走綠色建材的環保之路
建材行業轉型迫在眉睫,建材企業需走綠色建材的環保之路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綠色建材的呼聲也越來越高。4月8日,由我國建筑材料領域 138家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在北京成立。據了解,這是全國第一家以推動綠色建材發展為宗旨的跨行業聯盟組 織,而目前來看,家居建材行業在健康環保性能上也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家居建材企業必須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感覺,他是站在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得出了與其他朋友不太相同的觀點和看法,這也是非常有益和有價值的。所以,這一期的會客廳訪談,我們邀請了李小明總裁和秦占學會長,讓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建材與建筑及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在供給側改革的現實條件下,如何抓住機遇,如何進一步發展好,實現各自的目標。
李小明最近談到,當前房地產庫存高企,是供給與需求的錯配,一方面三四線城市有大量住宅空置著,另一方面又有幾千萬農民進城后“住不進來”。他說,房地產供需錯配既有產品錯配,也有期限錯配,去庫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錯配扭正的過程。李小明認為,去庫存要換個思路來解決,比如政府能否拿出部分財政收入購買庫存房,以保障房、公租房等形式租售給老百姓,比如通過適當調整首付比例等方式促進庫存消化等。不過,令他欣慰的是,去年底以來,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嘗試上述舉措,從實際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其實,每項政策都會有副作用,力度越大,代價也越大;目標過多,實現的可能性就很小;夢想太完美,與現實的差距就會過大。有好的目標、好的辦法,還需要我們有一定的耐心,通過一個過程來完成。所謂供給與需求,其實都是相對的,對購房者來講,建筑開發商是供給側,對建材生產者來講,建筑商又是需求側。我們更多的角度是站在建材生產者的角度來思考建材的需求,因為長期的短缺經濟,讓我們養成了從增量上來做文章,更注重產量和數量,以此來考量如何加快發展建材產業,而現在面對大量過剩去庫存的壓力,建材的生產就另當別論了。

來自住建部的信息表明,目前我國住房庫存嚴重。去年年底庫存達到7.1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5.6%;今年1~2月庫存又達到7.39億平方米,增速達到15.7%。當然,庫存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這是房產數量的一面,還有另一面,就是我們對購房需求的研究和認識也不夠深入,比如,對不同階段、不同功能、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關注比較少,而這些變化,對建材的需求已然在發生著調整,作為供給一方的建材行業,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來提供更有效、更符合當前需求的建材產品,其實,這就是建材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還有一層意思,住宅地產與商業地產,對建材的需求也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這也需要建材行業企業研究和思考。秦占學會長的觀點又在產業鏈上延伸了一步。他認為,目前,百姓對家居的舒適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舒適、安全、健康、環保、綠色、智能、高端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旺,家居裝修的時間間隔也從過去的8~10年縮短到現在的3~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對家居建材產品的需求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研究這些需求的變化和方向,也是建材企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說起來,建材企業其實已經做了許多的努力,在轉型升級和發展新興建材、綠色建材方面早已邁出了相當大的步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和成績。但是,好事并非那么簡單容易:打破舊模式,改變傳統習慣,此一難也;新產品的開發生產和推廣應用,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此二難也;產業鏈供應鏈的對接相互配合,政策的匹配和支持,新標準的制定,等等,也是需要時間的,此三難也。當然,困難還遠遠不止這些。
家居建材企業必須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將“精益求精”發揮到極致
近段時日,工匠精神一直是家居建材行業重點關注的話題。為加快培育家居建材行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4月9日下午,在北京大學舉辦的2016中國家居建材 產業高峰論壇上,家居行業工匠俱樂部與論壇同期揭牌。眼看家居建材行業對工匠精神日益重視,著實令人欣慰。工匠車建新解密紅星美凱龍:年少時專注于木工手 藝,一干就是30年工匠車建新解密紅星美凱龍:年少時專注于木工手藝,一干就是30年工匠精神源于木工行業。萬事開頭難,好事也多磨。李小明和秦占學兩位業內知名人士,從不同角度對建材與建筑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也給我們打開了新的思路,帶來了信心。“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不過10多年時間,離真正成熟還需要有很長一段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房地產行業的轉型發展尤為重要。”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李小明一直持樂觀態度,為此他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坦言:“如果中國經濟不看好,這些世界巨頭們就不會這樣積極來參會了”。他們對未來都是充滿信心的,只要我們能夠按照正確的路子堅持下去,就會有好的改革成果,雖然困難很多,道路也可能會比較漫長,但我們一定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