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起央行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
國務院常務會議前天提出“及時運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之后,央行今天就如市場預料地宣布“普降”:9月16日起,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今年以來第二次全面降準。今年1月,央行曾全面降準1個百分點。不僅如此,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本次還獲得了額外的降準支持,將分別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合計1個百分點。據央行計算,上述普降與定向降準合計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其中,9月16日的全面降準釋放資金約8000億元,10月15日與11月15日的定向降準釋放資金約1000億元。
在此之外,為促進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再額外對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央行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兼顧內外平衡,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9月4日國常會指出,要及時運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將資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市場就預計,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可能組合出現,并且概率很大。例如,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員明明認為,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可能組合出現,在監管層面“封堵”住房地產融資后,全面降準和不搞大水漫灌的制約也弱化了。“將資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的表述可能也意味著本次會議強調的降準可能以全面降準+三檔兩優框架下的定向降準組合的方式推出。
在業內專家看來,全面降準可以利好股市、債市、提振投資者信心。對此,央行表示,此次降準釋放資金約9000億元,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還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銀行傳導可以降低貸款實際利率。定向降準是完善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的“三檔兩優”政策框架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服務基層的城市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這些都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從2019年以來央行的降準動作來看,此前市場共“喜提”了一次全面降準以及3次定向降準。具體而言,1月4日,2019年第一次全面降準落地,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力度超過了2018年的4次降準(2018年的4次降準總計2個百分點)。
5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5月15日開始,對聚焦當地、服務縣域的中小銀行,實行較低的優惠存款準備金率。約有1000家縣域農商行可以享受該項優惠政策,釋放長期資金約2800億元,全部用于發放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這2800億長期資金分三次調整到位,分別為5月15日、6月17日、7月15日。
東興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王宇鵬向界面新聞表示,此次降準有四大邏輯,一是經濟周期已經處于“較低位置”,“逆周期調節”需求增大;二是流動性指標偏低,信用擴張速度亟需提高;三是全球降息周期下資本外流壓力減輕,中國貨幣政策操作空間更加寬松;四是財政政策“加杠桿”空間有限,“逆周期調節”更加依賴貨幣政策。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告訴界面新聞,定向降準已經難以應對目前的經濟形勢。近期經濟金融數據顯示,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疲弱,投資仍然低迷,消費缺乏長期增長動力,內需前景堪憂。
央行負責人特別強調了此次降準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一方面此次降準釋放的資金有效增加了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還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銀行傳導可以降低貸款實際利率。另一方面,定向降準有利于促進服務基層的城市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在貸款利率并軌、貸款定價市場化程度提高的情況下,此次降準預計將比以往更為迅速和有效地傳導到實體經濟。”交通銀行金研中心鄂永健表示,“降準有助于推動貸款利率下降,進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分析師指出,盡管市場對未來進一步降準仍有期待,但是空間進一步收窄,此次降準很可能是年內最后一次。8月20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明確表示,“從法定準備金率的角度來說,過去積累了一定空間,未來有一定的調整空間,但總的來說這個空間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蘇劍認為,除了全面降準外,也應降息,進一步降低利率水平。與此同時,繼續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中期借貸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等,緩解流動性分層問題,引導資金流向小微企業。
“預計會先降MLF(中期借貸便利)的利率,LPR(貸款基礎利率)接著調整。”王宇鵬指出,“考慮到中國剛利率并軌,MLF利率下調的幅度還不太能確定。”
有關降準公告再次表明,央行不愿意引發“大水漫灌”的預期。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與9月中旬稅期形成對沖,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而且定向降準分兩次實施,也有利于穩妥有序釋放資金。因此,此次降準并非大水漫灌,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央行一次性宣布了9月、10月、11月的三次降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避免分次宣布可能對央行政策的誤解,與此同時,王宇鵬認為,這次提前宣布有助于改善和引導市場預期,尤其提振企業家信心。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此次降準并沒有涉及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據央行介紹,這三類公司的法定準備金率為6%,是金融機構中最低的,已處于較低水平。
7月15日以來,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已確立“三檔兩優”的新框架。具體來看,存款準備金率有三個基準檔,第一檔是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6家商業銀行;第二檔是中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中型銀行主要包括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第三檔是小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小型銀行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服務縣域的農村商業銀行。此前,三個基準檔依次為,13.5%、11.5%、8%,9月16日則分別降至13%、11%、7.5%。
在三個基準檔的基礎上還有兩項優惠:一是第一檔和第二檔銀行達到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考核標準的,可享受0.5或1.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優惠;二是服務縣域的銀行達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考核標準的,可享受1個百分點存款準備金率優惠。考慮到服務縣域的銀行作為普惠金融機構已經享受了低檔的存款準備金率,因此不再享受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考核的優惠。享受“兩優”后,金融機構實際的存款準備金率水平要比基準檔更低一些。
國務院常務會議前天提出“及時運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之后,央行今天就如市場預料地宣布“普降”:9月16日起,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今年以來第二次全面降準。今年1月,央行曾全面降準1個百分點。不僅如此,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本次還獲得了額外的降準支持,將分別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合計1個百分點。據央行計算,上述普降與定向降準合計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其中,9月16日的全面降準釋放資金約8000億元,10月15日與11月15日的定向降準釋放資金約1000億元。
在此之外,為促進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再額外對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央行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兼顧內外平衡,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9月4日國常會指出,要及時運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將資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市場就預計,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可能組合出現,并且概率很大。例如,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員明明認為,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可能組合出現,在監管層面“封堵”住房地產融資后,全面降準和不搞大水漫灌的制約也弱化了。“將資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的表述可能也意味著本次會議強調的降準可能以全面降準+三檔兩優框架下的定向降準組合的方式推出。

在業內專家看來,全面降準可以利好股市、債市、提振投資者信心。對此,央行表示,此次降準釋放資金約9000億元,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還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銀行傳導可以降低貸款實際利率。定向降準是完善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的“三檔兩優”政策框架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服務基層的城市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這些都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從2019年以來央行的降準動作來看,此前市場共“喜提”了一次全面降準以及3次定向降準。具體而言,1月4日,2019年第一次全面降準落地,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力度超過了2018年的4次降準(2018年的4次降準總計2個百分點)。
5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5月15日開始,對聚焦當地、服務縣域的中小銀行,實行較低的優惠存款準備金率。約有1000家縣域農商行可以享受該項優惠政策,釋放長期資金約2800億元,全部用于發放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這2800億長期資金分三次調整到位,分別為5月15日、6月17日、7月15日。
東興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王宇鵬向界面新聞表示,此次降準有四大邏輯,一是經濟周期已經處于“較低位置”,“逆周期調節”需求增大;二是流動性指標偏低,信用擴張速度亟需提高;三是全球降息周期下資本外流壓力減輕,中國貨幣政策操作空間更加寬松;四是財政政策“加杠桿”空間有限,“逆周期調節”更加依賴貨幣政策。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告訴界面新聞,定向降準已經難以應對目前的經濟形勢。近期經濟金融數據顯示,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疲弱,投資仍然低迷,消費缺乏長期增長動力,內需前景堪憂。
央行負責人特別強調了此次降準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一方面此次降準釋放的資金有效增加了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還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通過銀行傳導可以降低貸款實際利率。另一方面,定向降準有利于促進服務基層的城市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在貸款利率并軌、貸款定價市場化程度提高的情況下,此次降準預計將比以往更為迅速和有效地傳導到實體經濟。”交通銀行金研中心鄂永健表示,“降準有助于推動貸款利率下降,進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分析師指出,盡管市場對未來進一步降準仍有期待,但是空間進一步收窄,此次降準很可能是年內最后一次。8月20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明確表示,“從法定準備金率的角度來說,過去積累了一定空間,未來有一定的調整空間,但總的來說這個空間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蘇劍認為,除了全面降準外,也應降息,進一步降低利率水平。與此同時,繼續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中期借貸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等,緩解流動性分層問題,引導資金流向小微企業。
“預計會先降MLF(中期借貸便利)的利率,LPR(貸款基礎利率)接著調整。”王宇鵬指出,“考慮到中國剛利率并軌,MLF利率下調的幅度還不太能確定。”
有關降準公告再次表明,央行不愿意引發“大水漫灌”的預期。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與9月中旬稅期形成對沖,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而且定向降準分兩次實施,也有利于穩妥有序釋放資金。因此,此次降準并非大水漫灌,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央行一次性宣布了9月、10月、11月的三次降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避免分次宣布可能對央行政策的誤解,與此同時,王宇鵬認為,這次提前宣布有助于改善和引導市場預期,尤其提振企業家信心。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此次降準并沒有涉及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據央行介紹,這三類公司的法定準備金率為6%,是金融機構中最低的,已處于較低水平。
7月15日以來,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已確立“三檔兩優”的新框架。具體來看,存款準備金率有三個基準檔,第一檔是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6家商業銀行;第二檔是中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中型銀行主要包括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第三檔是小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小型銀行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服務縣域的農村商業銀行。此前,三個基準檔依次為,13.5%、11.5%、8%,9月16日則分別降至13%、11%、7.5%。
在三個基準檔的基礎上還有兩項優惠:一是第一檔和第二檔銀行達到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考核標準的,可享受0.5或1.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優惠;二是服務縣域的銀行達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考核標準的,可享受1個百分點存款準備金率優惠。考慮到服務縣域的銀行作為普惠金融機構已經享受了低檔的存款準備金率,因此不再享受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考核的優惠。享受“兩優”后,金融機構實際的存款準備金率水平要比基準檔更低一些。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