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陶瓷廠還是一年多花3000萬買“碳配額”?
在“雙碳”的時代背景下,陶瓷等重點行業面臨著更嚴的環保約束,工廠/生產線建設項目、產業園區(產區)建設要上馬,除了要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外,還需要通過碳排放評價。據介紹,國內不少產區的“碳配額”幾乎“見底”,就連藤縣這樣的新興產區也面臨著碳排放配額指標方面的壓力。據透露,某產區已經有陶瓷企業因為碳排放指標已經用滿,不得不對部分生產線進行停產。而若不想關停,“陶企除了技改減少碳排外,還能通過碳交易獲得額外指標”,未來“配額”不足的陶企每年要多花3000萬元~4000萬元來買“碳”!可這個價格還會不斷攀升……選擇關停,還是一年多花3000萬?這是越來越多陶企即將面臨的選擇。而提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況,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算好“碳配額”這本賬是陶企的當務之急。
在“雙碳”的時代背景下,陶瓷等重點行業面臨著更嚴的環保約束,工廠/生產線建設項目、產業園區(產區)建設要上馬,除了要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外,還需要通過碳排放評價。據介紹,國內不少產區的“碳配額”幾乎“見底”,就連藤縣這樣的新興產區也面臨著碳排放配額指標方面的壓力。據透露,某產區已經有陶瓷企業因為碳排放指標已經用滿,不得不對部分生產線進行停產。而若不想關停,“陶企除了技改減少碳排外,還能通過碳交易獲得額外指標”,未來“配額”不足的陶企每年要多花3000萬元~4000萬元來買“碳”!可這個價格還會不斷攀升……選擇關停,還是一年多花3000萬?這是越來越多陶企即將面臨的選擇。而提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況,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算好“碳配額”這本賬是陶企的當務之急。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