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一個"巧奪天工"的世界建筑藝術品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在創造了一個建筑近千年不倒的神話的同時,還是一個昭示前人建筑藝術精品。
應縣木塔建成于遼代清寧二年,即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0年之久,是世界現存古老的純佛塔。這座樓閣式木塔通高67.31米,約相當于現在20層樓房的高度,底層直徑30.27米。
木塔令人稱奇的是其設計的精巧,全塔上下除了磚石塔基和鐵制塔剎外,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有一根鐵釘,數以萬計的構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木塔屹立近千年而不倒,其結構之固堪稱一絕。應縣文物旅游局原局長馬良和應縣木塔文物保管所原所長杜福介紹,木塔采用的是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而平面分為內槽和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構成平座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亦靠各種木料縱橫連接,這就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式結構,成為木塔堅固之本。
同時,塔內上下層的連接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叉柱造就是將上層柱的底部十字開口,插在下層柱上的斗拱之間,而且上層柱向內退進半個柱徑,從而造成逐層內收的效果,進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穩定性。
另一方面,建筑應用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剛性連接,當遇到大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時,構件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起到調整變形的作用,構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韌性。
據專家考察統計,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形制的斗拱,其種類之多可謂中國古建筑的斗拱結構集大成者,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人們參觀木塔時就可看見木塔內外檐下的各式斗拱,一睹中國古代建筑的標志性構件之風采。
應縣木塔文物保管所原所長杜福說,我國古建筑專家和文物專家多次實地研究的結論是:這種“剛柔相濟”的結構共同造就了應縣木塔卓越的穩固性,也正是木塔的這些建筑特色成就了木塔如今古老的佛塔建筑的地位。(完)
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應縣
應縣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東部,面積1667平方公里,轄3鎮9鄉,人口30萬。縣政府駐金城鎮。[1]地跨東經112°58u2019u2014113°37u2019,北緯39°17u2019u201439°45u2019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鄰山陰縣,北鄰懷仁縣,南毗繁峙縣、代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均氣溫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2]
斗拱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dǒugǒng英文名稱:bracketset定義:中國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斗拱是在柱子的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層縱橫穿插裝配的組合構建。斗拱既有結構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將屋頂的重量直接或間接轉移到木柱上;同時還具有裝飾作用。斗拱是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徽。應用學科:建筑與園林及城市規劃(一級學科);中國古代建筑及構造(二級學科)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1.亦作“斗栱”、“枓拱”或“枓栱”。斗與拱,均為我國木結構建筑中的支承構件,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與拱之間的方形墊木叫斗。斗拱承重結構,可使屋檐較大程度外伸,形式優美,為我國傳統建筑造型的一個主要特征。《禮記·禮器》“山節藻棁”唐孔穎達疏:“山節,謂刻柱頭為斗拱,形如山也。”《明史·輿服志四》:“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栱,飾彩色。”2.亦作“鬭拱”。即斗拱。唐元稹《連昌宮詞》:“虵出燕窠盤鬭拱,菌生香案正當衙。”唐盧綸《蕭常侍癭柏亭歌》:“攢甍鬭栱無斤跡,根癭聯懸同素壁。”參見“斗拱”。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在創造了一個建筑近千年不倒的神話的同時,還是一個昭示前人建筑藝術精品。
應縣木塔建成于遼代清寧二年,即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0年之久,是世界現存古老的純佛塔。這座樓閣式木塔通高67.31米,約相當于現在20層樓房的高度,底層直徑30.27米。
木塔令人稱奇的是其設計的精巧,全塔上下除了磚石塔基和鐵制塔剎外,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有一根鐵釘,數以萬計的構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木塔屹立近千年而不倒,其結構之固堪稱一絕。應縣文物旅游局原局長馬良和應縣木塔文物保管所原所長杜福介紹,木塔采用的是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而平面分為內槽和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構成平座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亦靠各種木料縱橫連接,這就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式結構,成為木塔堅固之本。
同時,塔內上下層的連接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叉柱造就是將上層柱的底部十字開口,插在下層柱上的斗拱之間,而且上層柱向內退進半個柱徑,從而造成逐層內收的效果,進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穩定性。
另一方面,建筑應用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剛性連接,當遇到大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時,構件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起到調整變形的作用,構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韌性。
據專家考察統計,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形制的斗拱,其種類之多可謂中國古建筑的斗拱結構集大成者,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人們參觀木塔時就可看見木塔內外檐下的各式斗拱,一睹中國古代建筑的標志性構件之風采。
應縣木塔文物保管所原所長杜福說,我國古建筑專家和文物專家多次實地研究的結論是:這種“剛柔相濟”的結構共同造就了應縣木塔卓越的穩固性,也正是木塔的這些建筑特色成就了木塔如今古老的佛塔建筑的地位。(完)
相關建材詞條解釋:
應縣
應縣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東部,面積1667平方公里,轄3鎮9鄉,人口30萬。縣政府駐金城鎮。[1]地跨東經112°58u2019u2014113°37u2019,北緯39°17u2019u201439°45u2019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鄰山陰縣,北鄰懷仁縣,南毗繁峙縣、代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均氣溫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2]
斗拱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dǒugǒng英文名稱:bracketset定義:中國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斗拱是在柱子的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層縱橫穿插裝配的組合構建。斗拱既有結構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將屋頂的重量直接或間接轉移到木柱上;同時還具有裝飾作用。斗拱是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徽。應用學科:建筑與園林及城市規劃(一級學科);中國古代建筑及構造(二級學科)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1.亦作“斗栱”、“枓拱”或“枓栱”。斗與拱,均為我國木結構建筑中的支承構件,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與拱之間的方形墊木叫斗。斗拱承重結構,可使屋檐較大程度外伸,形式優美,為我國傳統建筑造型的一個主要特征。《禮記·禮器》“山節藻棁”唐孔穎達疏:“山節,謂刻柱頭為斗拱,形如山也。”《明史·輿服志四》:“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栱,飾彩色。”2.亦作“鬭拱”。即斗拱。唐元稹《連昌宮詞》:“虵出燕窠盤鬭拱,菌生香案正當衙。”唐盧綸《蕭常侍癭柏亭歌》:“攢甍鬭栱無斤跡,根癭聯懸同素壁。”參見“斗拱”。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