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國內主要的商用密碼基礎設施提供商三未信安(688489.SH)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公司本次發行募資超過15億元,分別用于“密碼產品研發升級項目”、“密碼安全芯片研發升級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等。募資項目實施后,將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
多重利好疊加 公司營收凈利持續雙增長公開資料顯示,三未信安專注于密碼技術創新和密碼產品的研發、銷售與服務,主要產品包括密碼芯片、密碼板卡、密碼整機和密碼系統,產品廣泛應用于金融、證券、電力、電信、石油、交通、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關鍵行業。根據國家商用密碼認證中心數據顯示,三未信安密碼板卡資質數量在行業中排名第一。根據 Market Research Intellect 2021年統計,公司在全球密碼硬件安全市場(Global Hardware Security Module Market)中位列第九。密碼技術是保障網絡安全的核心技術,產業應用與創新發展已延伸至國家基礎設施、金融證券、電力
能源、數字經濟、數據安全等重要領域。據賽迪數據,我國商用密碼市場總體規模2021年為539.4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707.64億元,2023年有望達到985.85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受益于行業快速發展及政策紅利,報告期內,公司經營規模持續擴大,盈利水平不斷提高。據招股書,2019-2021年,三未信安實現營收分別為1.34億元、2.02億元和2.70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達到2047.86萬元、5230.55萬元和7469.51萬元;2022年1-9月,公司實現營收1.72億元,同比增長 25.77%;實現歸母凈利潤2979.50萬元,同比增長75.33%;預計2022年全年實現營收3.52億元-3.81億元,同比增長30.08%-41.00%;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03億元-1.20億元,同比增長37.41%-60.74%,營收凈利均實現快速增長。三未信安憑借領先的密碼技術、高性能的密碼產品、完善的解決方案和優質專業的服務,在政府、金融、證券、能源、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和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行業擁有廣泛市場,積累了各行業、各領域的高質量用戶。據招股書,報告期內,三未信安主要客戶包括吉大正元、數字認證、格爾軟件、信安世紀、深信服、啟明星辰、綠盟、天融信等網安企業,以及國
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平安、華泰證券、IBM、AWS、Visa、三星、戴姆勒等國內國際大型企業客戶。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致力于密碼核心能力提升 作為科技創新型的商用密碼基礎設施提供商,三未信安產品全面支持國產SM1、SM2、SM3、SM4、SM7、SM9、ZUC 等密碼算法,可實現各種應用場景的國產密碼改造和數據安全保障,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數字貨幣、物聯網、V2X 車聯網、
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提供數據加密、數字簽名、身份認證、密鑰管理等密碼服務。公司憑借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推出了國內首款安全等級三級密碼板卡和首款安全等級三級密碼整機,以及國內首款FIPS 140-2 level 3(美國聯邦信息處理標準3級)認證的密碼整機。密碼芯片是信息領域的核心基礎和關鍵部件,2020年12月,公司第一款自研密碼安全芯片XS100流片成功,2021年10月通過國家密碼管理局商用密碼檢測中心檢測并取得產品認證證書,2022年9月完成量產,正在全面推向市場。XS100密碼安全芯片的成功推出,不僅能夠完善公司商用密碼產品體系,而且量產后將替代目前外購的FPGA芯片、主控芯片等,加強核心芯片供應鏈安全。基于當前的核心技術體系,公司構建了密碼芯片、密碼板卡、密碼整機和密碼系統組成的完備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密碼產品體系。公開數據,2019年-2022年1-6月,三未信安研發費用分別達到3291.09萬元、3708.17萬元、5045.51萬元和3009.26萬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24.60%、18.31%、18.66%和31.98%,研發費用呈逐年增長趨勢。三未信安表示,信息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越發重要,三未信安將密碼技術核心能力的提升作為公司的發展戰略,致力于實現從密碼芯片、密碼板卡到密碼整機、密碼系統的體系化能力提升和全國產化,為我國電子政務、大型國企、重要行業的密碼應用提供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國產化密碼產品和系統。(燕云)
數據寶統計顯示,截至12月1日,滬深兩市ETF兩融余額為1316.4億元,環比上一交易日減少5.03億元。其中,ETF融資余額為1113.56億元,環比減少5.83億元,連續3個交易日持續減少;ETF融券余額為202.84億元,環比增加8022.33萬元。
央視新聞報道,據成都市衛健委消息,目前,成都市在疫情防控中堅持國家防控方案第九版、落實二十條優化措施,采取更為科學精準的防控手段,在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