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過去,虛擬運營商盈利了嗎?
昨天(5 月 17 日)是世界電信日,但作為移動通信運行一份子的 42 家虛擬運營商一個都高興不起來。因為這 42 家虛擬運營商幾乎都沒有賺錢,而 2013 年開 始的 2 年試點已經結束,但目前沒有一家拿到正式牌照。更為鬧心的是,目前的用戶數量已經突破 2800 萬,但就記者的調查發現,實名制已經成 為虛擬運營商很難解決的問題。包括號碼資源管理、批零倒掛等問題,讓不少虛擬運營商開始懷疑,這條「商業道路」是否正確。
虛擬運營商進入「裸奔期」
2013 年,工信部向 11 家民營企業頒發首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運營試點資格,到目前為止已經有 42 家企業獲得虛擬運營商試點牌照。根據當時的文件,試點期是 2 年,但由于實名制的問題,虛擬運營商的正式牌照什么時候發放已經是一個大問號,目前,所有虛擬運營商都沒有正式牌照,進入「裸奔期」。
實名制關乎虛商存亡
實名制是掛在虛擬運營商頭上的利劍。自從央視報道 170 號段出現大量詐騙短信電話等問題以來,有關部門要求虛擬運營商切實開展實名制自查自糾,但記者日前在線下走訪時發現,非實名制的虛擬運營商號段電話卡售賣情況依舊存在,這次記者自己買到的正是遠特通信的「非實名」電話卡。
對于早前流出去的「非實名制」號卡,虛擬運營商們會采取何種方式進行處理呢?
蝸牛移動方面表示,他們安排了專門團隊,以數據分析、客服回訪、隨機抽查等方式,對存量用戶進行多輪排查,要求未實名的用戶進行補登記,嚴格推進非實名用戶補登記工作;并通過微信、微博,以及全國多家主流平面媒體發布公告,進一步宣傳實名制相關要求,督促部分非實名用戶盡快登記。對于那些始終沒有進行實名制補登記的卡號,全部進行了關停。
盈利模式需有創新
有虛擬運營商品牌負責人坦言,虛擬運營商里面良莠不齊,擁有的資源和資金的投入都不一樣,無形中會有很大的成本壓力,甚至還有可能是一個長尾的業務,需要通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夠獲取利潤。在他看來,產品成本很高,加上產品對用戶還沒有形成核心抓力時,必然想要去控制成本,以最快的速度、更簡單的方式將這些號賣出去才能夠換取利潤。「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的環節其實并不可控。」
面對記者的采訪,多家虛擬運營商坦言,自家企業對于虛擬業務的投入非常高,然而現實情況較之當初的理想差距太大,發展中碰到的問題也不少,想談盈利還需很長的時間。
有虛擬運營商人士則稱,客觀而言,目前虛擬運營商最簡單、最基本的商業模式其實就相當于在三大運營商那里批發了資源,然后通過包裝的形式再轉賣出去,形成盈利。
「首先,這樣的盈利模式說白了就是掙價差,但目前來看三大運營商現在向用戶去發售的套餐價格往往比我們拿到的價格還要低;其次,虛擬運營商進入到這個行業要么是有渠道的優勢,要么是有產品的優勢,所以好多虛擬運營商并非用這種簡單的商業模式去看它的價值,我們會綁定自己的一些產品或者說綁定自己的一些優勢資源,通過更多更優質的其他服務去變現。但目前來看,市場上還沒有一個相對比較成型、有效的商業模式能夠呈現出來,所以整個行業現在幾乎都沒有任何人能夠有盈利的能力。」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