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資產滯壓停工爛尾盤,全國15省超50樓盤發布停供聲明,房企“保交付”力不從心
早在去年底,許多地產行業人士,便關注到了房地產行業愈發普遍的停工問題。據克而瑞報告稱,截至2021年年底,在其24個重點監測城市中,尚未交付的問題項目總建面高達2468萬平方米,其中鄭州、長沙、重慶和武漢等城市項目交付風險較大。進入2022年,隨著一些項目進入約定交付期,但遲遲不見復工跡象,很多業主著急了。2022年6月30日,鄭州瀚海思念城的業主沒在約定期收房,還發現項目監管賬戶上被挪走26億元。于是,他們像很多其他樓盤業主一樣,寫了一份“集體停貸告知書”。
從法律層面說,貿然停貸不是好事,如果與開發商的購房合同還未解除,業主征信可能會受到影響,還可能被起訴到法院,甚至被法院強制執行。之所以冒著征信受損的風險提出停貸,實則是很多業主發現項目資金被挪用、銀行違規發放按揭貸款等現象,敢于向銀行提出挑戰。“一般情況下,監管賬戶上如果有錢,就不會爛尾。”談到這兩天的爛尾樓風波時,河南某房企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我國房地產住宅開發項目大部分實行預售制,為防止樓盤爛尾,誕生了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制度,即政府部門會同銀行實施第三方監管,期房的購房款必須存入銀行專用監管賬戶。具體監管政策方面,各地有自主權,過去各城資金監管強度并不相同。而在實際操作中,資金被挪用、濫用等情況屢見不鮮。某華北房企告訴記者,在房企這個層面,確實存在挪用項目預售資金的情況,投入到集團償債或者公司其他經營活動中。
譬如,某項目基本面較好、銷售回款較多,而其他項目缺少資金、工程進度慢,就存在項目之間的資金調配。再或者,當房企面臨剛兌債務時,包括集團、城市和項目層面的債務,而某項目還有一年才交付、賬上又有資金,那么就可能將資金挪用出去,拿來償還公司債務。
另一華東房企人士也稱,很多停工的項目是早前已經完成銷售的,當時對預售資金賬戶監管還不嚴格,房企會在項目之間進行資金調撥,不會讓錢趴在賬上。“比如2020年一個項目銷售結束后,企業可能將錢用于別的項目建設或用于新增拿地,都是常見操作。”上述人士稱,預售資金監管嚴格之后,項目之間的資金調撥和流動強度都大大減低,但對當年已經賣完的項目來說,自身已不再產生正現金流了,且不能用別的項目銷售去支援施工,資金調撥受限,也就帶來很多項目停工的局面。
上述華北房企人士還稱,在這波企業爆雷中,有房企資金面緊張后,便開始對債務進行展期,沒有處置資產等前期自救動作,并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評級機構下調評級、房企海外債務觸發加速償還條款等。有的企業在一系列自救動作后,仍面臨較大的現金缺口,在償還部分債務時,會有調用項目資金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從2021年下半年至今,地方政府對商品房預售資金的監管經歷了“收緊-放松-再收緊”的過程。今年7月以后,多地新建商品房項目出現停工、延期交付,預售資金被轉移等問題逐漸暴露,成都、杭州、山西、深圳多地已重新加強對預售資金的監管。
7月1日,成都宣布執行《成都市商品房預售款監管辦法實施細則》,其中明確了監管職責劃分,成都市住建局負責全市商品房預售款監管的組織、協調和監督,具體負責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建立、維護和管理全市統一的預售款監管服務平臺,督促檢查商品房預售款監管實施情況,對預售款監管各方主體履責情況進行監督管理。西政資本認為,“停貸潮”出現后,今后各個城市的預售資金大概率也將回歸從嚴監管的軌道,政策層面已不存在放松的空間。
隨著預售資金監管愈發規范,如何處理好“保交付”,成為當下房企的首要重任。交付難、復工難,根本原因還在于“錢不夠用”。某華北房企人士稱,在當下企業整體資金盤面中,約一半沉淀在預售資金監管賬戶中。從外部融不到錢、樓市低迷內生造血能力又欠缺,導致其資金面極為緊張,是房企停工問題頻發、復工艱難的重要原因。
另一華東房企人士也表示,在當前行業形勢下,開發商層面已無法推進新增融資,銷售腰斬進一步影響現金流,開發商能動用的資金極為有限。“當面臨龐大的債務到期或利息支付時,很多開發商都面臨一個選擇,到底是還債保信用,還是用于開工建設保交付。”
“當手中的資金只能支撐50個項目的施工建設時,開發商會篩選手中的100個項目,優先施工能產生正現金流的項目,”某出險房企內部人士表示,等到有新的現金流回來后,才能去支援另外50個項目的建設。與此同時,每個城市的監管強度有所不同,有些城市的項目有現金流回來,可用于調撥,只是整體而言變得有限。除此之外,房企還能使用的另一個辦法就是賣掉資產補充現金流,“我們能撐到現在主要就是靠賣資產了。”
一位華北房企人士則稱,現在行業環境發生了些許變化,之前企業談債務展期很難,現在投資者會更認真看企業給出的擔保條款,談展期也比以前順利了些。如果債務能“以時間換空間”,企業也會有更多資源投資到穩經營、保交付上。“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要把活下去、保交付放在首要位置,穩定公司經營,不損害購房者權益。”
一位河南房企人士表示,很多停工盤都是總包拿不到錢,歸根到底還是資金問題。為此,企業除了跟總包單位談判外,其他各項手段都圍繞“開源節流”展開,加大融資、出售股權、盤活資產、加速去化回款。“只有保住公司經營、活下去,才能逐步交付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項目開工建設對開發商資金的要求也要高于過去。某華東房企人士稱,現在施工方都不愿意墊資干活,都是看到錢才進材料,企業壓力其實進一步加大。為助力保交付,一些房企也拿出了切實舉措。以陽光城為例,該公司成立了“10W+交付專項工作組”,對交付有風險的項目實行“一盤一策”,統籌調度資金,確保進度趕、風險大、影響廣的重難點項目支付;同時與供應商、債權人、項目合作方等溝通,避免項目被動停工;對已經陷入被動停工的重難點項目,調集優勢資源重點支持,爭取項目復工復產。
從房企已公布數據看,上半年遠洋集團完成38個批次、超20000套房源交付。其中,5個批次、超4000套房源實現“交房即交證”,4個批次、近3000套房源實現提前交付。榮盛發展累計交付25個項目,42個批次,總計241.81萬平米,20397戶。奧園在26個城市實現近13000套房交付,交付面積超160萬平方米。
目前,大部分出險的規模房企都很重視“保交付”,但鑒于資金壓力,想要做到快速全面復工,基本是不大可能的。以恒大為例,該集團旗下的數百項目中,已是部分復工部分停工,資金相對充裕的區域復工較快速,比如該集團旗下的廣東區域,復工率較高。
“項目爛尾主要還是沒錢,有些地方資金監管松一些,賬戶上的錢不但被挪用,還欠著供應商的款項,想要做到復工,首先得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比如可以賣掉一些未開工的土地,或者已開發但未出售的在建項目,但都要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去化解,速度很難快起來。”一家TOP5強房企相關負責人表示。
早在去年底,許多地產行業人士,便關注到了房地產行業愈發普遍的停工問題。據克而瑞報告稱,截至2021年年底,在其24個重點監測城市中,尚未交付的問題項目總建面高達2468萬平方米,其中鄭州、長沙、重慶和武漢等城市項目交付風險較大。進入2022年,隨著一些項目進入約定交付期,但遲遲不見復工跡象,很多業主著急了。2022年6月30日,鄭州瀚海思念城的業主沒在約定期收房,還發現項目監管賬戶上被挪走26億元。于是,他們像很多其他樓盤業主一樣,寫了一份“集體停貸告知書”。
至少14個爛尾樓涉4.6萬業主公告“強制停貸”
至少14個爛尾樓涉4.6萬業主公告強制停貸最近,全國多地多個樓盤業主,給官方及銀行發了全體業主強制停貸告知書,涉及長沙新力鉑園、武漢綠地光谷星河繪、南昌新力城、武漢恒大時代新城、景德鎮恒大瓏庭、鄭州名門翠園等多個項目。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4個樓盤發布公告強制停貸涉及4.6萬業主,總房款347億,明文提...從法律層面說,貿然停貸不是好事,如果與開發商的購房合同還未解除,業主征信可能會受到影響,還可能被起訴到法院,甚至被法院強制執行。之所以冒著征信受損的風險提出停貸,實則是很多業主發現項目資金被挪用、銀行違規發放按揭貸款等現象,敢于向銀行提出挑戰。“一般情況下,監管賬戶上如果有錢,就不會爛尾。”談到這兩天的爛尾樓風波時,河南某房企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我國房地產住宅開發項目大部分實行預售制,為防止樓盤爛尾,誕生了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制度,即政府部門會同銀行實施第三方監管,期房的購房款必須存入銀行專用監管賬戶。具體監管政策方面,各地有自主權,過去各城資金監管強度并不相同。而在實際操作中,資金被挪用、濫用等情況屢見不鮮。某華北房企告訴記者,在房企這個層面,確實存在挪用項目預售資金的情況,投入到集團償債或者公司其他經營活動中。
譬如,某項目基本面較好、銷售回款較多,而其他項目缺少資金、工程進度慢,就存在項目之間的資金調配。再或者,當房企面臨剛兌債務時,包括集團、城市和項目層面的債務,而某項目還有一年才交付、賬上又有資金,那么就可能將資金挪用出去,拿來償還公司債務。
另一華東房企人士也稱,很多停工的項目是早前已經完成銷售的,當時對預售資金賬戶監管還不嚴格,房企會在項目之間進行資金調撥,不會讓錢趴在賬上。“比如2020年一個項目銷售結束后,企業可能將錢用于別的項目建設或用于新增拿地,都是常見操作。”上述人士稱,預售資金監管嚴格之后,項目之間的資金調撥和流動強度都大大減低,但對當年已經賣完的項目來說,自身已不再產生正現金流了,且不能用別的項目銷售去支援施工,資金調撥受限,也就帶來很多項目停工的局面。
上述華北房企人士還稱,在這波企業爆雷中,有房企資金面緊張后,便開始對債務進行展期,沒有處置資產等前期自救動作,并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評級機構下調評級、房企海外債務觸發加速償還條款等。有的企業在一系列自救動作后,仍面臨較大的現金缺口,在償還部分債務時,會有調用項目資金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從2021年下半年至今,地方政府對商品房預售資金的監管經歷了“收緊-放松-再收緊”的過程。今年7月以后,多地新建商品房項目出現停工、延期交付,預售資金被轉移等問題逐漸暴露,成都、杭州、山西、深圳多地已重新加強對預售資金的監管。
7月1日,成都宣布執行《成都市商品房預售款監管辦法實施細則》,其中明確了監管職責劃分,成都市住建局負責全市商品房預售款監管的組織、協調和監督,具體負責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建立、維護和管理全市統一的預售款監管服務平臺,督促檢查商品房預售款監管實施情況,對預售款監管各方主體履責情況進行監督管理。西政資本認為,“停貸潮”出現后,今后各個城市的預售資金大概率也將回歸從嚴監管的軌道,政策層面已不存在放松的空間。
隨著預售資金監管愈發規范,如何處理好“保交付”,成為當下房企的首要重任。交付難、復工難,根本原因還在于“錢不夠用”。某華北房企人士稱,在當下企業整體資金盤面中,約一半沉淀在預售資金監管賬戶中。從外部融不到錢、樓市低迷內生造血能力又欠缺,導致其資金面極為緊張,是房企停工問題頻發、復工艱難的重要原因。
另一華東房企人士也表示,在當前行業形勢下,開發商層面已無法推進新增融資,銷售腰斬進一步影響現金流,開發商能動用的資金極為有限。“當面臨龐大的債務到期或利息支付時,很多開發商都面臨一個選擇,到底是還債保信用,還是用于開工建設保交付。”
“當手中的資金只能支撐50個項目的施工建設時,開發商會篩選手中的100個項目,優先施工能產生正現金流的項目,”某出險房企內部人士表示,等到有新的現金流回來后,才能去支援另外50個項目的建設。與此同時,每個城市的監管強度有所不同,有些城市的項目有現金流回來,可用于調撥,只是整體而言變得有限。除此之外,房企還能使用的另一個辦法就是賣掉資產補充現金流,“我們能撐到現在主要就是靠賣資產了。”
一位華北房企人士則稱,現在行業環境發生了些許變化,之前企業談債務展期很難,現在投資者會更認真看企業給出的擔保條款,談展期也比以前順利了些。如果債務能“以時間換空間”,企業也會有更多資源投資到穩經營、保交付上。“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要把活下去、保交付放在首要位置,穩定公司經營,不損害購房者權益。”
一位河南房企人士表示,很多停工盤都是總包拿不到錢,歸根到底還是資金問題。為此,企業除了跟總包單位談判外,其他各項手段都圍繞“開源節流”展開,加大融資、出售股權、盤活資產、加速去化回款。“只有保住公司經營、活下去,才能逐步交付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項目開工建設對開發商資金的要求也要高于過去。某華東房企人士稱,現在施工方都不愿意墊資干活,都是看到錢才進材料,企業壓力其實進一步加大。為助力保交付,一些房企也拿出了切實舉措。以陽光城為例,該公司成立了“10W+交付專項工作組”,對交付有風險的項目實行“一盤一策”,統籌調度資金,確保進度趕、風險大、影響廣的重難點項目支付;同時與供應商、債權人、項目合作方等溝通,避免項目被動停工;對已經陷入被動停工的重難點項目,調集優勢資源重點支持,爭取項目復工復產。
從房企已公布數據看,上半年遠洋集團完成38個批次、超20000套房源交付。其中,5個批次、超4000套房源實現“交房即交證”,4個批次、近3000套房源實現提前交付。榮盛發展累計交付25個項目,42個批次,總計241.81萬平米,20397戶。奧園在26個城市實現近13000套房交付,交付面積超160萬平方米。
目前,大部分出險的規模房企都很重視“保交付”,但鑒于資金壓力,想要做到快速全面復工,基本是不大可能的。以恒大為例,該集團旗下的數百項目中,已是部分復工部分停工,資金相對充裕的區域復工較快速,比如該集團旗下的廣東區域,復工率較高。
“項目爛尾主要還是沒錢,有些地方資金監管松一些,賬戶上的錢不但被挪用,還欠著供應商的款項,想要做到復工,首先得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比如可以賣掉一些未開工的土地,或者已開發但未出售的在建項目,但都要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去化解,速度很難快起來。”一家TOP5強房企相關負責人表示。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