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家居裝修的復雜性、國家對家居裝修行業缺乏有限而強力的監管,裝修問題普遍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不斷有人提醒你:裝修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減少糾紛的發生。但在實際操作中,多多少少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裝修難題。那么家居裝修時出問題要如何維權呢?
首先消費者應當與裝修公司協商;如果合同有寫明的,應當根據合同條款來執行;如果合同上沒有寫明,應當參考相關的裝修規范和標準,與裝修公司進行協商。如果裝修公司違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違約條款進行處理。如果裝修公司不予配合,或者矛盾難以通過協商進行調解,消費者可以致電12345消費者委員會熱線進行投訴。廣東省建筑裝飾行業協會消費者專業委員會主任江波濤說道,消費者必要時還可以尋找相關行家具、建材、裝修業協會的幫助。一些裝修公司是協會的會員單位,協會調解也是幫助解決裝修問題的一個途徑。如果在消委會、行業協會的調解下,裝修公司依然拒不配合、不愿意承擔責任,此時只能尋求法律途徑。
由于多數業主并不具備裝修的專業知識,裝修時有哪些環節、需要用哪些材料、裝修合同應該具備哪些條款,對于這些問題,消費者通常是懵懂不知的。簽訂合同 時,往往只根據裝修公司提供的合同,并沒有過多的考慮。可想而知,裝修公司的合同條款肯定是傾向自己,容易隱去一些保護消費者的條款。因此,一旦問題出 現,裝修公司拿著合同如此說,消費者是不是就沒轍了?其實并不是。
第一、別忘了最基礎的國家標準;對于關系到民生的裝修行業,國家早就有了規范的標準。《GB 50327-2001住宅裝飾裝修工程施工規范》規定了裝修過程各施工項目的執行標準;《JGJT 304-2013 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也規定了裝修完成后,整個工程所需要達到的要求。任何的裝修公司,只要是合法、有資質的,就必須遵守國家規范。國家規范是裝修的最低標準,裝修公司合同提供的施工要求,只能等同或嚴于國家標準。如果低于 國家標準,就證明裝修公司不合規范。因此,消費者遭遇具體的裝修問題,可以查閱國家相關標準,據理力爭,約束裝修公司。
第二、借助《合同法》、新《消法》;《合同法》、新《消法》里面的條款,也是消費者維權的重要依據。例如遭遇了裝修公司不事前跟消費者溝通,就擅自施工的問題。依據 《合同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這就是說,要變更合同應經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才行,如裝修公司擅自單方面決定柜子等的設 計,違反此條規定。因此,如果裝修公司未按合同要求施工,私自更改裝修方案,消費者有權要求裝修公司按合同條款履行違約責任。新《消法》第八條規定了消費 者的知情權,第二十條規定了經營者承擔信息披露的義務。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享有法定的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撤銷的權利。也 就是說,如果在訂立裝修設計合同時,工程方有意隱瞞了工程數量等要素,消費者有權依法行使變更或撤銷合同的權利。另外,根據新《消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 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也就是說,在裝修完成后六個月內因質量問題發生爭議的,由裝修公司承擔相 關舉證責任。
第三、想要避免裝修糾紛? 裝修前一定記住這4點
裝修維權并不容易。雖然消費者有各種途徑可以維權,但現實的情況卻很“骨感”。訴諸法律途徑耗時耗力,讓許多業主望而卻步。而一些小裝修公司和游擊隊,即使在法庭上敗訴,也可以通過注銷公司、卷土重來等方式,避免執行法律義務,導致消費者維權難。為了避免麻煩,在裝修之前必須明確以下4點,這樣有助于消費者提前規避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1、選擇正規有資質的公司
盡可能選擇證照齊全、口碑好的裝修公司,這類公司的商品和服務相對較有保證,一旦發生糾紛,也相對比較容易溝通并解決問題。
2、提前收集并了解相關知識
裝修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收集有關裝修材料和工藝的信息,或找懂行的朋友提供建議,避免僅憑價格做決定。
3、簽訂書面合同并細化條款
簽訂裝修設計合同時,要注意列明項目、數量、材質、規格、質量、時間、售后服務等細則。同時,要明確安裝、驗收、違約責任等。在 簽訂建材訂購合同時,除了列明商品的材質、規格、配件、數量等,還要明確甲醛等危險有害因素的標準,并與商家約定“三包”期等。做到這些,一時發生糾紛, 可依據合同解決問題。
4、養成妥善保存證據的習慣
建議在裝修過程中與裝修設計師、監理等多溝通,確保原定方案順利進行。如出現與合同規定不一致的地方,應及時向裝修負責人反映, 要求作出相應修改。如對方拒絕處理,消費者可憑合同、發票等,按合同約定的違約條款處理,或向廣州市12345熱線投訴。
裝修設計“國標難達到”說法是錯誤的,裝修設計請嚴格按照國家的三規一法
裝修設計國標難達到說法是錯誤的,裝修設計請嚴格按照國家的三規一法如今在家居裝飾裝修行業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設計師,對國家的三規一法(質量驗收規范、 施工規范、環保規范、裝修管理辦法)認識不足,不懂得國家標準是最低標準,甚至還誤導業主說:我們公司執行規定是裝修質量標準,執行不了國家標準,國標太 高做不到。北京百萬家園監理許國忠表示,此話實在貽笑大方,殊不知北京市標準是明確指出本標準參照......首先消費者應當與裝修公司協商;如果合同有寫明的,應當根據合同條款來執行;如果合同上沒有寫明,應當參考相關的裝修規范和標準,與裝修公司進行協商。如果裝修公司違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違約條款進行處理。如果裝修公司不予配合,或者矛盾難以通過協商進行調解,消費者可以致電12345消費者委員會熱線進行投訴。廣東省建筑裝飾行業協會消費者專業委員會主任江波濤說道,消費者必要時還可以尋找相關行家具、建材、裝修業協會的幫助。一些裝修公司是協會的會員單位,協會調解也是幫助解決裝修問題的一個途徑。如果在消委會、行業協會的調解下,裝修公司依然拒不配合、不愿意承擔責任,此時只能尋求法律途徑。
由于多數業主并不具備裝修的專業知識,裝修時有哪些環節、需要用哪些材料、裝修合同應該具備哪些條款,對于這些問題,消費者通常是懵懂不知的。簽訂合同 時,往往只根據裝修公司提供的合同,并沒有過多的考慮。可想而知,裝修公司的合同條款肯定是傾向自己,容易隱去一些保護消費者的條款。因此,一旦問題出 現,裝修公司拿著合同如此說,消費者是不是就沒轍了?其實并不是。
第一、別忘了最基礎的國家標準;對于關系到民生的裝修行業,國家早就有了規范的標準。《GB 50327-2001住宅裝飾裝修工程施工規范》規定了裝修過程各施工項目的執行標準;《JGJT 304-2013 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也規定了裝修完成后,整個工程所需要達到的要求。任何的裝修公司,只要是合法、有資質的,就必須遵守國家規范。國家規范是裝修的最低標準,裝修公司合同提供的施工要求,只能等同或嚴于國家標準。如果低于 國家標準,就證明裝修公司不合規范。因此,消費者遭遇具體的裝修問題,可以查閱國家相關標準,據理力爭,約束裝修公司。
第二、借助《合同法》、新《消法》;《合同法》、新《消法》里面的條款,也是消費者維權的重要依據。例如遭遇了裝修公司不事前跟消費者溝通,就擅自施工的問題。依據 《合同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這就是說,要變更合同應經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才行,如裝修公司擅自單方面決定柜子等的設 計,違反此條規定。因此,如果裝修公司未按合同要求施工,私自更改裝修方案,消費者有權要求裝修公司按合同條款履行違約責任。新《消法》第八條規定了消費 者的知情權,第二十條規定了經營者承擔信息披露的義務。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享有法定的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撤銷的權利。也 就是說,如果在訂立裝修設計合同時,工程方有意隱瞞了工程數量等要素,消費者有權依法行使變更或撤銷合同的權利。另外,根據新《消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 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也就是說,在裝修完成后六個月內因質量問題發生爭議的,由裝修公司承擔相 關舉證責任。
第三、想要避免裝修糾紛? 裝修前一定記住這4點
裝修維權并不容易。雖然消費者有各種途徑可以維權,但現實的情況卻很“骨感”。訴諸法律途徑耗時耗力,讓許多業主望而卻步。而一些小裝修公司和游擊隊,即使在法庭上敗訴,也可以通過注銷公司、卷土重來等方式,避免執行法律義務,導致消費者維權難。為了避免麻煩,在裝修之前必須明確以下4點,這樣有助于消費者提前規避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1、選擇正規有資質的公司
盡可能選擇證照齊全、口碑好的裝修公司,這類公司的商品和服務相對較有保證,一旦發生糾紛,也相對比較容易溝通并解決問題。
2、提前收集并了解相關知識
裝修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收集有關裝修材料和工藝的信息,或找懂行的朋友提供建議,避免僅憑價格做決定。
3、簽訂書面合同并細化條款
簽訂裝修設計合同時,要注意列明項目、數量、材質、規格、質量、時間、售后服務等細則。同時,要明確安裝、驗收、違約責任等。在 簽訂建材訂購合同時,除了列明商品的材質、規格、配件、數量等,還要明確甲醛等危險有害因素的標準,并與商家約定“三包”期等。做到這些,一時發生糾紛, 可依據合同解決問題。
4、養成妥善保存證據的習慣
建議在裝修過程中與裝修設計師、監理等多溝通,確保原定方案順利進行。如出現與合同規定不一致的地方,應及時向裝修負責人反映, 要求作出相應修改。如對方拒絕處理,消費者可憑合同、發票等,按合同約定的違約條款處理,或向廣州市12345熱線投訴。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