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3月12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行第138期“經濟每月談”。國經中心副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活動上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將“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進行了量化和具體化,有很多新特點。第一個是沒有提出定量的經濟增長指標,而是提出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這是發展規劃史上第一次,意味著國家治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其他特點還包括:民生指標份量加重,經濟社會發展的20個主要指標中7個是民生領域的,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首次把能源和糧食增列為主要目標欄中,更加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這也是發展規劃史上第一次;在不確定因素增多環境下,通過年度工作實現長遠目標,留有余地;通過衍生性指標間接表達經濟增長指標,勞動生產率、居民收入特別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GDP比重、單位GDP能耗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均屬于GDP增長的衍生指標,是根據預測的GDP增長確定的。
“‘十四五’規劃對完善國家規劃體制做了進一步探索。”楊偉民說,規劃對象事實上已經是“國家發展”,而不單純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和內容越來越涵蓋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同時強化黨的全面領導,在指導思想、原則特別是規劃實施保障中得到充分體現,如: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提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這是發展規劃史上的第一次。
楊偉民表示,“十四五”規劃還對完善國家規劃體制做了積極探索。健全統一的規劃體系,明確發展規劃是統領的地位和作用,空間規劃是基礎的地位、支撐的作用,清晰界定了發展規劃和空間規劃兩大規劃體系的地位作用,防止“規劃打架”。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