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一個強勁的信號:“城鎮老舊小區量大面廣,要大力進行改造提升”,其中,更著重提到了“更新水電路氣等配套設施,支持加裝電梯,健全便民市場、便利店、步行街、停車場、無障礙通道等生活服務設施”。這次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包括加裝電梯、停車場、無障礙通道等產業進行了細分,引發了涉及城市更新和運營開發商們的積極關注。
在國家對既有建筑改造、綠色改造事業的高度關注和支持下,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自2009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大會是依托于"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既有建筑改造行業交流研討會。大會以推進城市雙修工作,促進行業互動交流,加強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合作,推動既有建筑改造的規模化發展為己任,集聚了行業資深專家和精英企業家,力爭為行業搭建高質量的交流合作平臺。如今,憑借兩會政策利好的東風,在繁華盛開的五月,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全聯房地產商會主辦,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全聯房地產商會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會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再次如約而至。
相約“五月”,激發城市“老舊”空間的“鮮活”動能
當下,中國城鎮化發展正由“高速度”逐漸向“高質量”轉化,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為滿足城市功能升級需求以及房企轉型升級、業態優化提供了重要途徑。毫無疑問,在“減量建設”與“盤活存量”并存、“活化空間”與“產業升級”并重的時代,城市更新對現有建筑的升級改造與創新利用,正成為下一輪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企業轉型升級持續性發展的主要動因。
大中城市找到了“賦能”、“重構”及“逆轉”的支點,急于戰略轉型的房地產行業也將目光鎖定“城市運營商”的目標。
本著全面梳理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解讀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深入交流探討城市更新路徑、引導市場各方深度參與落地項目、交流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優質更新案例,以及對標國際經驗、研究我國城市更新制度及改造路徑等宗旨,以“城市更新,助推城市宜居宜業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一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將于2019年5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
“億萬級”市場的巨大誘惑
《2018~2019年度中國城市更新白皮書》顯示,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已成為萬億級別市場,房企參與數量與深度日漸加大。這個市場最大的產業機會是“通過傳統業態提升坪效,提升資產價值”和“通過服務升級獲得線下持續流量,獲得平臺型價值”成為最多人認可的產業機會。
業內專家認為,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主要區域為北上廣深等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升級改造對象為舊村、舊廠和舊城,更新模式為城中村改造、工改工、工改商住、工改居等,更新改造領域主要是商業改造、住房租賃、內容更新、產業園區、辦公升級、公益項目等。
未來中國城市有機發展動力主要來源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社區的力量和城中村的空間需求。一旦激發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大能量,城市存量更新會生長得更好。
“四方”攜手,在產業升級路上共生共贏
城市更新需要政府、業界、投資者和百姓轉變更新理念,共同努力推動。從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主體看,最初是政府主導,后來市場逐漸活躍,現在則形成了多方主體合作參與的局面。因此,行業的發展需要相關各方在更新改造和產業升級路上攜手共生共贏。
因為這是一個共生者的時代,更是一個挖空和打破各個組織、各個會員企業、各個產業集群之間隔閡、壁壘的時代。全聯房地產商會副會長、全聯房地產商會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會第二任輪值會長、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張鵬表示,分會將在共生的思考下、共贏的前提下,把城市更新的標準、人才、科技、智庫、平臺、產業IP有機結合在一起,在一場新的改革浪潮中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10屆”大會筑牢基礎,“11屆”大會開始發力
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已連續舉辦了十屆,分別就推動“綠色改造、節能改造、城市更新”等主題進行了深度解析和交流,十屆大會聚攏了一大批高端專家,筑牢了大會基礎;十屆大會集合了行業上下游相關企業,形成了有效資源的疊加效果。第十一屆大會將在前十屆的基礎之上,把我國既有建筑改革工作推向深入,努力發揮提升行業發展水平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千人”規模,搭建交流探討平臺
第十一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將圍繞城市更新、老舊小區綜合改造、老舊住宅加裝和更新電梯、既有建筑外墻防護與修復、適老化改造、新興建材與綠色化改造、老舊小區停車等方面設立專題分論壇,分享各地成功經驗,探索改造模式、路徑,交流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在改造中的應用,切實推動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工作規模化開展。
屆時,行業主管部門、政府相關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勘察設計單位、建設單位、投融資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施工企業、咨詢公司、工程公司、制造企業、裝飾裝修企業等既有建筑改造領域的從業人員及熱心人士都將參與此次盛會。會議規模預計將超過1000人。
目前第十一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報名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各項籌備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
報名熱線:010-58933825
文章來源:全聯房地產商會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會


在國家對既有建筑改造、綠色改造事業的高度關注和支持下,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自2009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屆。大會是依托于"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既有建筑改造行業交流研討會。大會以推進城市雙修工作,促進行業互動交流,加強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合作,推動既有建筑改造的規模化發展為己任,集聚了行業資深專家和精英企業家,力爭為行業搭建高質量的交流合作平臺。如今,憑借兩會政策利好的東風,在繁華盛開的五月,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全聯房地產商會主辦,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全聯房地產商會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會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再次如約而至。
相約“五月”,激發城市“老舊”空間的“鮮活”動能
當下,中國城鎮化發展正由“高速度”逐漸向“高質量”轉化,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為滿足城市功能升級需求以及房企轉型升級、業態優化提供了重要途徑。毫無疑問,在“減量建設”與“盤活存量”并存、“活化空間”與“產業升級”并重的時代,城市更新對現有建筑的升級改造與創新利用,正成為下一輪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企業轉型升級持續性發展的主要動因。
大中城市找到了“賦能”、“重構”及“逆轉”的支點,急于戰略轉型的房地產行業也將目光鎖定“城市運營商”的目標。

本著全面梳理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解讀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深入交流探討城市更新路徑、引導市場各方深度參與落地項目、交流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優質更新案例,以及對標國際經驗、研究我國城市更新制度及改造路徑等宗旨,以“城市更新,助推城市宜居宜業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一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將于2019年5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
“億萬級”市場的巨大誘惑
《2018~2019年度中國城市更新白皮書》顯示,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已成為萬億級別市場,房企參與數量與深度日漸加大。這個市場最大的產業機會是“通過傳統業態提升坪效,提升資產價值”和“通過服務升級獲得線下持續流量,獲得平臺型價值”成為最多人認可的產業機會。

業內專家認為,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主要區域為北上廣深等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升級改造對象為舊村、舊廠和舊城,更新模式為城中村改造、工改工、工改商住、工改居等,更新改造領域主要是商業改造、住房租賃、內容更新、產業園區、辦公升級、公益項目等。
未來中國城市有機發展動力主要來源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社區的力量和城中村的空間需求。一旦激發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大能量,城市存量更新會生長得更好。
“四方”攜手,在產業升級路上共生共贏
城市更新需要政府、業界、投資者和百姓轉變更新理念,共同努力推動。從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主體看,最初是政府主導,后來市場逐漸活躍,現在則形成了多方主體合作參與的局面。因此,行業的發展需要相關各方在更新改造和產業升級路上攜手共生共贏。
因為這是一個共生者的時代,更是一個挖空和打破各個組織、各個會員企業、各個產業集群之間隔閡、壁壘的時代。全聯房地產商會副會長、全聯房地產商會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會第二任輪值會長、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張鵬表示,分會將在共生的思考下、共贏的前提下,把城市更新的標準、人才、科技、智庫、平臺、產業IP有機結合在一起,在一場新的改革浪潮中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10屆”大會筑牢基礎,“11屆”大會開始發力

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已連續舉辦了十屆,分別就推動“綠色改造、節能改造、城市更新”等主題進行了深度解析和交流,十屆大會聚攏了一大批高端專家,筑牢了大會基礎;十屆大會集合了行業上下游相關企業,形成了有效資源的疊加效果。第十一屆大會將在前十屆的基礎之上,把我國既有建筑改革工作推向深入,努力發揮提升行業發展水平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千人”規模,搭建交流探討平臺
第十一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將圍繞城市更新、老舊小區綜合改造、老舊住宅加裝和更新電梯、既有建筑外墻防護與修復、適老化改造、新興建材與綠色化改造、老舊小區停車等方面設立專題分論壇,分享各地成功經驗,探索改造模式、路徑,交流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在改造中的應用,切實推動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工作規模化開展。

屆時,行業主管部門、政府相關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勘察設計單位、建設單位、投融資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施工企業、咨詢公司、工程公司、制造企業、裝飾裝修企業等既有建筑改造領域的從業人員及熱心人士都將參與此次盛會。會議規模預計將超過1000人。
目前第十一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報名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各項籌備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
報名熱線:010-58933825
文章來源:全聯房地產商會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分會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