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曦:新互聯網時代 如何順勢而為?
感謝大家!今天給我的命題是“家居行業如何做互聯網”,那我就簡單說一下TATA是怎么做的吧。
電子商務是“偽命題”
我覺得電子商務是一個“偽命題”,所以在我們公司從來沒有電子商務。TATA最早是在搜狐焦點家居起家的。1999年TATA開始做木門,那個時候一年差不多賣幾百萬元,掙不了錢。2002年入駐焦點網論壇,在“家居裝修版塊”慢慢做,到2003年通過焦點論壇一年就接了700萬的活,要知道那個時候TATA公司一年才接700萬的單子。
2004年1700萬——2005年4000多萬——2006年8000萬——2007年過億。
2010年以后,我們開始使用電子訂單,類似電子商務,但沒有支付。再后來,我們上了天貓。雖然到現在我們做的還不錯,但是整個過程我都沒有這么深入的考慮過“電子商務是什么東西”。
我經常跟別人開玩笑講一個段子,我的助理張巖去參加一個行業大會,會上要談“電子商務”。他問我怎么談?該說什么?我告訴他,你就說定位、進店率、轉化率、講閉環和支付系統,談什么都可以,只要說到這些詞就可以了。當然,真正未來的生意電子商務還是要重視的。

對互聯網的思考:創新很重要
我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互聯網未來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麻煩?
TATA是個品牌,也是品牌的制造商,我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幾本美國人寫的書,《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基因》,這幾本書講的道理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他說一個人想創新,想吻合未來得發展、得創新,你不創新就會死亡。現在很多大的企業,看起來如日中天,有可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就會死亡。其死亡的原因就是有一個新替代它的企業,一個懂得創新的企業。
所以,創新就變得非常重要。無論是渠道、產品、營銷模式還是管理都需要創新。
我們今天來的人大都是搞宣傳的,天天絞盡腦汁做宣傳的創新。這個創新的本質怎么形成?它的手法怎么做?幾乎每個老總都在自己公司里講“要創新”,但是老總自己講話的方式都沒有創新,還是那一套,講來講去光讓別人創新,自己都沒有創新。當下,大家不停的創新,其實到最后什么都沒有做,因為他的思維不是這樣的思維。
“老板一言堂”的企業很難創新
我覺得在中國,集權制企業也就是老板一言堂的企業很難創新。這時候企業幾乎沒法創新,創新的本質是基礎員工在基礎的問題上進行創新。天貓也是小二文化,都是最基層員工做主。我們老式的思維是老總決策、底下執行,導致上面決策,下面天天說我們公司什么都好,就是執行力差一點,這樣想本身就是一個固化思維。
沃爾瑪PK蘇寧 前者會創新
一個企業如果想創新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體制外創新。沃爾瑪想做高端就做了一個山姆會員店,想做互聯網買了1好店,這些業務都是跟自己切開完全獨立的,這種創新本身的危險性變得很小。即使沃爾瑪傳統超市的業務不行了,還有1好店和山姆會員店,這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反過來,在中國很多企業就沒這么聰明。拿蘇寧來說,做了1000多億,然后創新做了一個蘇寧易購,做到現在只有10幾億,而且一直在往下走,因為蘇寧和蘇寧易購這兩個東西一直都是矛盾體。
TATA們的商業模式困局在哪?
TATA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這種商業模式困難在哪?為什么中國很多企業在做傳統業務的時候沒辦法做成電子商務?
當年TATA從10萬元起家,做了好幾年窮的都揭不開鍋,后來用了焦點論壇慢慢自救了一把。焦點開了一個天津論壇,我就趕快把店開到天津,天津焦點裝修論壇第一個網友叫“烏克蘭小白豬”,當時我們店還沒開業她就幫我們到處宣傳“TATA要來天津了”,很快我們就在天津存活下來。
困局一:經銷商體系致價格不統一
當年TATA往外做加盟商的時候,公司才賣幾百萬,能力非常薄弱。但是一下子就做了15個加盟商,每一個加盟商投資50萬,加起來都超過了TATA全年的銷售額,營銷投資成本超過企業價值,這樣企業就會呈現爆發式增長,就變的非常快速。但是這絕不叫健康,大家一起群發起來,又一起群體死亡,不僅僅家居建材行業是這樣,很多行業是這樣。
拿衛浴行業來舉例,每年各大展會上,品牌商都回去找經銷商、代理商。在代理商自由發展的時候就會出現大問題——價格不統一。同樣的馬桶北京賣880元、上海賣1200元,全國1000個代理商就有1000種價格,而且高高低低。這個時候企業要想做電商也是沒辦法做的,所以說,最初快速發展的商業模式恰巧阻礙了目前的商業模式,也跟著給我們家居建材行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困擾。
這種情況下,大家都痛苦死了。說我們想做電子商務就是沒法做,沒法做的原因是價格體系全國不統一,這個時候發現代理商太討厭了,但是又不敢就觸碰。
困局二:家居建材行業需要售后
不用這個渠道企業自己獨立賣,也會產生問題。不用經銷商在服裝、鞋帽、襪子等不需要后期服務的行業是可行的,但在需要后期服務的木門、櫥柜、衣柜等行業很難,這些還需要安裝、需要庫存。
林氏木業不用經銷商,而且他瘋狂的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跟我們很不一樣,比如,同樣采購1萬把椅子,采購價1000元/把,如果你賣4000元他就賣1500元,賣著賣著如果還有一些庫存就900元賣了。就這樣,林氏在全國加起來差不多600多人,總共賣了十幾個億。
通常在國內,能賣到十幾個億的品牌,加上安裝人員的話員工也不差不多得1萬多人。上萬人的公司跟600人的公司差哪兒?而且上萬人的公司還得有裝修費、攤位租金,這些其實都是需要消費者來買單的,這也就導致上萬人公司未來競爭會產生非常大問題。
如何突破商業困局?
怎么破解這個局?我不太清楚大家是怎么做的,就說說TATA的情況。
TATA破局方式一:統一價格體系+建立分銷體系
為了滿足在互聯網上通行,我專門制作了系列,差不多有20、30款產品,這個系列價格統一,并且在天貓上、在我們自己商城上銷售。
雖然給經銷商的利潤少一些,但是我給他們的安裝費很高,他是有利潤的。而且TATA采用的銷售模式是“銷售額返利”,賣的多就賺的多。這樣我們在全國各城市的直營公司、合資公司都在追求公司給他們定的任務和目標,突破自己的銷售額,爭取得到公司的獎勵。所以有大量的走銷量,他對利潤的追求就變的小一些,這是TATA公司的特點。現在我們在天貓上差不多賣了4個多億,這4億的銷售額都是這一類產品。
我已經慢慢把新研發產品往里放,越放越多,價格慢慢也就統一。對于未來是不是繼續在天貓做?還是去別的地方做?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以后我們能對外說這個產品是多少錢,是全國統一價格。
早起我們做視頻簽售,當時我用視頻在全國幾百個城市同步宣布今天打多少折扣,我只敢放統一折扣,不敢放全國統一價格。這在當時是可行的,但是現在光統一折扣已經不行了。因為你不能在網上說“統一折扣”,要說這個東西多少錢?
現在我們產品的價格基本統一了一半,但是現在行業里很多企業還做不到這一點。
所以說做互聯網,一個是要統一價格體系,一個是要建立分銷體系。很多企業想著我做互聯網了就不要代理商了,把代理商的利潤都抓過來減免給消費者。這種想吃掉代理商的思維都是自殺式行為。
沒有渠道困擾想借電商創業?需要有優質的傳播理由
如果你沒有渠道系統想做電子商務,就要有炒作的概念。你看小米的雷軍,學喬布斯穿著T恤、牛仔褲在大屏幕前走來走去,實際上是不停的往喬布斯上靠;褚時健做橙子,也是靠別人包裝出來的。所以說,這個東西無論怎么樣都要讓人知道,只有讓人知道后才能把渠道系統建立起來。林氏木業就很重視這個,大家老拿天貓來它,它也很樂意大家拿這個說事。
我們有一些人想做互聯網,問做一個電子商務能不能創業?
我覺得你首先得確定會不會策劃?能不能把產品做的特殊?你要是能做到全中國人都覺得特殊,那你就這樣來做。然后,在傳播過程中,你的東西做出來還要做利潤。其實林氏木業的利潤應該很好,這個利潤不是說早期需要免費模式,沒有這樣的,傳播行業不需要這個。
TATA破局方式二:體制外創新 創立“派的門”品牌
TATA做了電商以后我還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僅僅這個電商能不能堅持到長遠的未來?為此,有又做了體制外的創新,我創立了派的門。
關于派的門,我們公司內部產生了爭議,當時一批人認為要建傳統店,一批人認為只走互聯網。這兩個矛盾到我這兒讓選擇,我也有點優柔寡斷了,就說“兩個都試試”。一批人在北京先試試專賣店,這樣北京一下子開了十幾個派的門店。而另一批人只做北京之外的互聯網,不用門店。
干了兩年后出結果了。北京的店賣了2000多萬,去年毀損2000多萬,今年虧損4000萬,成本太高,不好干,我就說別干了。而另一批人十幾個人也賣了3000萬,利潤很好,他們躲在工廠的小屋里,弄個電腦敲打敲打就賣了3000萬。所以后來我決定,把北京門店去掉只做線上,這幾天我們派的門發展的非常迅速。雙十一那天,TATA在天貓賣了7100萬,派的門賣了240萬;但是派的門雙十一當天在京東賣了門類第一名,賣了70多萬。
我現在對派的門的期望非常高,我跟TATA的代理商說,不要看派的門小,這個公司有可能會把TATA吃掉。TATA一個門賣好幾千元,派的一個門賣幾百元,買了派的門要是想找TATA安裝是可以的,只收600元安裝費,而外面其他品牌只收200、300元安裝費,為此很多人就不找TATA安裝了。這個事TATA的經銷商也開始警醒,說要不聯合起來都不給派的安裝。我說這必須得給安裝,這還是得有點行政照顧。如果沒有這一條,這個品牌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看浙江很多木門企業,他們在天貓上不做渠道,直接賣的很便宜,這種門賣出去沒人裝,導致他最終也是賣不出去。
如何破解傳統傳統渠道與電商的矛盾?
如果將來要做帶有服務性質的渠道,除非自有的社會服務系統成熟了我覺得才可以做。但是社會成熟了以后我們再做可能又晚了。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櫥柜公司電子商務做的很棒,因為如果沒有傳統渠道就沒辦法安裝,有傳統渠道又會形成抵制。這個問題怎么解決?一個是把產品簡便化,越來越簡便,誰看著圖紙就可以安裝。
電子商務的本質是性價比高,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你
另外,也有一些大品牌做子品牌,這也是一種辦法。但是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道理,我們做電子商務的,無論是怎樣天花亂墜,本質是性價比高,讓消費者快速使用互聯網找到你,同時你也能快速找到客戶。另外,電子商務首先不能考慮天貓,雖然我在天貓賣了很多門,但絕不僅僅是天貓一個路,如果單獨考慮這個我們的思維有可能固化,有可能出現問題。
做好產品帶理念附加到一個產品身上,產生盈利模式,進行服務,復制過程中要有管控,管控出來的理念再升華,再提升產品,再加大利潤,再擴大復制,再進行更嚴格的管控,都是這樣不定的螺旋式循環,把企業做出來。
互聯網只是企業發展中的工具
而,互聯網僅僅是任何一個環節里的工具。我們使用互聯網理念傳播的快,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理念。我們加大做好產品,因為我們可以減少成本和提升產品的質量,產生高附加值,產生利潤。而當利潤增加了做渠道系統就容易復制,哪怕你是獨立渠道,自己建的分公司,還是加盟渠道,使用的經銷商,利潤一高渠道生存能力就強,渠道的擴展能力就強,利潤就變的很重要。當利潤一高,大家所得也高了,這時候就產生的一個非常大的復制性,管控性就容易。當你員工收入高了,企業文化好了,你的管理就容易一些。你員工餓的吃不上飯,你自己也沒有主意了,員工會四處散跑。管控的本質其中有一項,好的利潤也是加大管控的手段,你沒有這個利潤就不能做好管控。
我覺得企業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消費者憑什么選擇你?員工為什么跟著你?
第一,你想消費者,不論是通過互聯網還是通過店面知道你的品牌,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憑什么相信你?他憑什么要買你的產品?第二,員工為什么跟你干?我覺得企業就得做好這兩件事,因為無論是哪個時代都得順著消費者的勢,順著員工的勢,其他是一個催化劑,是一個工具而已,這是我對互聯網的觀點。
聊聊TATA公司的發展模式
為什么選擇了做門?
跟大家說一說我做TATA木門的一些想法,其實我不會做木匠活,我也從來沒想過這輩子會做個木匠。當年我帶著幾千元到北京當北漂,一開始我想做互聯網,我覺得做互聯網的人洋氣,那會兒我就跑到中關村找工作,連賣電腦的都不要我。因為我有室內設計的經驗,后來我就去德勝門市場去做設計,到了那人家就開始搶。那會兒裝飾公司太好干了,簽單就跟趕集一樣,于是我在一個裝修公司干了二十幾天就不干了,我自己開了一個裝飾公司。
做了裝飾后我就有野心了,雖然那會兒才20多歲,但總覺得自己要做大事業,要改變家居行業。其實真實的情況是,窮的先別說改變家居行業,先說晚飯怎么吃吧……
后來到了99年,大地裝飾跑到北京來招商,當時包括業之峰、東易日盛都去那租了攤位。那個時候我就開始研究加盟連鎖模式,一研究發現太難了,工人太難管理了,而且這種模式也很難復制,我就想生產要工廠化。后來我把原來掙的錢都砸進去了,一直到2001年窮的過不下去了,我就把衣柜、家具這些業務都去掉,專門做起了門這一項。
到了2003年公司增長速度很快,我開始很頭疼,天天在工廠里貓著管理生產。后來我就開始找OEM,到2003年我找了兩家OEM工廠,到2004年我不找OEM了開始一邊建廠一邊尋求合資工廠,我注資給工廠,然后把工廠進行分股。然后我給工廠派活,多少錢一個門。例如,我從工廠買門單價1500元,我再1800元賣給我們的銷售分公司,然后銷售分公司3000元賣給消費者。就用這個模式,我們工廠也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有18個工廠了,不過后來的一些基本都是我自己花錢建的。
TATA公司結構
我們TATA公司整個分為三塊,總部、工廠和銷售。
我們在全國的直營公司有北京、天津、重慶、南京、長沙、成都、廣州,這些城市現在直營店越來越多。這些城市的直營店都是我派人開的,我拿的錢。開完了以后我賣給他們,然后我從工廠買過來再賣給他們,我就一個二道販子,所有工廠都有我的股份,現在很多優秀的城市都有我的股份,我只有一個總部是我全資的,其他都有我的股份。我毛利潤做到多少,我1000元買來,我賣出去1260元,我毛利潤26%,我中間廣告費、稅收、研發成本、辦公費用、宣傳成本,加起來20%,我就保持這么點利潤。
TATA銷售模式
營銷這塊跟大家講個例子吧,我拿15萬給我們一個小伙子,跟他說你去重慶去做老總吧。他在重慶干了8年整,現在基本上干到一個億。當年我告訴他,等你做到1000萬的時候,你可以拿30萬買公司30%的股份,小伙子聽很高興,幾年來掙錢掙了30萬給我,他占了30%的股份。后來我說你賣到4000萬的時候,你花200萬可以買到49%的股份,這個小伙子又掙錢。現在做到1億的時候,他給我500萬就可以買70%的股份了。最近我去成都,這個小伙子帶我去喝酒說,吳總我很感謝你,我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一個億元公司的老總,買房也買了車,真心感謝TATA給了我這么多。我問他,公司給你什么了?我就拿了15萬給你,你后來就給我了30萬、100萬、幾百萬,給我錢你還感謝我?
TATA工廠發展模式
其實這個生意不是誰家生意的問題,所有的生意都是一個平臺的搭建而已,大家都在這上面共同的發揮自己。TATA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雖然是買和賣。例如,TATA那么多工廠慢慢都會將股權給員工,我在吉林、天津、安徽、鄭州都買了工廠,買了工廠后我只拿其中一部分,剩下的都是全國各地的廠長拿,他們自己投資工廠、然后投資銷售,我從中抽成6%,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TATA做的很單純,到目前為止我只做木門這一塊,我跟別人說我就長了一張木門的臉,別人看到我就是木門,我連個飯館都沒有開。我們公司這些年差不多在物流上的費用要7000、8000萬,即使這樣我們也沒有想著自己做物流。早起跟我們合作的物流公司,他們只為TATA服務,剛開始差不多賺了200多萬,他們老板很聰明找我商量說能不能跟TATA合資,說等他賺了400萬就給TATA200萬。他的目的很簡單,害怕我不讓他干了,如果綁著公司他就能一直干下去。我告訴他,我們物流費用都是下面營銷公司交的,不是我給的。而且現在為了讓物流公司服務做的更好,除了這家物流公司我還找了另外幾個對手,現在有4個物流公司給TATA服務,而且只為TATA服務。
TATA就是這么單純的公司,什么都沒做的原因就是想把木門做好。
木門行業是一個擁有非常廣闊前景的行業,未來家居建材行業的渠道系統為什么會面臨如此多的考驗?其實就是經銷商質量問題,也就是我們初期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一個做到40億的公司,他經銷商里有10-20個過億的人,這些人手頭有錢就想著要投資,這自然就導致其用心度就會變化,管理層面也會發生變化,最終導致這個行業總是長不大,總是出現各種問題。未來,家居建材行業誰要是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誰才能是所謂的百億級企業。
TATA的管理模式
提到管理,我們公司用人的手法是什么?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我一直認為,每一個最基層的員工,包括我們門崗、寶潔、生產工人、安裝工人、策劃人員、高層,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大家一起做這件事過程中,我們只是角色不同而已。
但是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未來,都有自己的幸福觀和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我們每個人都想賺錢,因為大家都需要生存,滿大街的人都想獲得利益,在利益方面大家不要教,天生就會。
如果一個企業,一個人把利當成工具管理別人,這個人就變的有本事。一個人被利益引誘著,這個人就變的低層,相對沒有本事,人的差別就在這兒。人要有本事就盡量的把這個利益當成一個工具去調動,我們說設計績效考核,各種各樣的游戲規則,其實都是這樣的做法。
人不僅僅光需要利益,還需要一個團隊感。我們哪個企業都要有團隊感,所有人見著你臉都拉著,給你多少錢你都不干,人得有一個團隊的親情感,得有這個需求。除了這個問題還有競爭的需求,我們評估誰是冠軍,我們為什么總有獎勵,除了給錢之外給個獎狀大家就很高興。
除了有競爭的需求、團隊的需求、錢的需求,還有一個需求——安全感。我們很多企業做末位淘汰制,這個企業不可能有凝聚力,所有人都想我不會淘汰,我保護自己就踩到別人,這個過程在我們整個品牌,傳統企業品牌管理過程中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怎么才能讓他有安全感?
司馬遷有一句話,“善者因之,其次順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有本事的人因人性而管理,人性的本質需要財富、需要團隊感、需要競爭、需要安全感、需要錢,需要關愛、需要競爭、需要存活,需要安全,這些需要我們都給他設置好規則,把這些需求都當成我們的工具管理起來,在全中國的渠道管理上就會起到作用。
反之,經營利導之,不行的。
如果沒有這么大本事,你簡單一點,其次“利導之”。利引導,雖然長遠不可能存在,但是效果還是很好的。如果還是不行,其次“教誨之”,就是做培訓,我們企業經常做企業,而且是心靈上的培訓,鼓勵大家喊口號。其次“整其之”,我們每天是軍事化管理,到這兒都不行了就跟他干架,經常有一些品牌老總跟員工干架。
現在對渠道系統的建設和我們怎么思考?一個老的經銷商到了十幾年以后他管理的思維就落伍了,他想在家里守著了,他的孩子去了國外,他存了幾千萬,他住著大別墅,他害怕這里丟掉,他的斗志已經沒有了,他找一個職業經理人,他跟職業經理人說首先不要亂花錢,實際上這是產生沒落了。我們一個品牌他的渠道,經銷商的平均年齡決定了這個企業的操作層面,職業經理人沒有,只要沒有股份職業經理人肯定聽董事長的,到后來還是不行。
未來,TATA怎么做?
我們這個城市不好了,年齡大了,我就拿錢買一部分股份。這個城市比如我花300萬買你70%的股份,我在公司內競聘年輕人去這個地方當老總。然后再對他們進行培訓、標準化財務、模式、管理等。這些人都在公司工作兩三年了,基本上這個公司比較了解。
等他們干好了一些,我就賣我買來的股份給他們,我原來300萬賣70%,我把300萬賣50%我還剩30%,如果干的再有一點起色,人家說這個公司很好就買了,我再賣給我內部的人,我內部老的經銷商手里有很多錢,他就住進來了。
我還是保持20%的股份,我還沒有虧,我拿這300萬又不停的買,所以我現在變的帶有我股份的人很多,大家在一起競爭,股份就變的很散,一個地方占了很多的地方的份,小年輕人不斷有創業機會,年紀大的人有錢可以不斷的去投資工廠。現在TATA全部的工廠和大部分優秀城市都是股份制發展,這樣問題就比較簡單一些,在處理一些統一性上不像別人那么麻煩。
TATA用這些管理思想附加到一個木門上,實際上附加到任何商品上都是我們的生存理念,附加到櫥柜上也是。但是TATA有一個專注的文化,我專一只干一件事,過去經常吹牛把自己的目標放的很高遠,把自己的理想變的很高尚,吹了這么多年,把自己吹信了,就按照這個方法干,最后越干越簡單。
在這個體制內不斷使用年輕人,我們品牌總監王楠是1988年的,1988年的總監在公司里干了七年,她在公司里不停的想奇形怪狀的東西,我都想不出來。我們鼓勵員工干的有價值,我們每個人有評估系統,能看到全國經銷商在TATA的價值,這個城市股票漲錢了,那個股票漲錢了。我們公司財務部看股票一降價就開始漲,我收起來漲了我再賣掉,這樣公司也賺錢,財務作為一個資本操作的方法。
這些做法都是基于一個問題、基于一個做事情的目標,專注做一個事情,TATA一家人文化,專注一個行業,輕資產擴張。TATA的專注文化、一家人文化、輕資產文化,互聯網文化、唯美主義文化,給我們這個公司帶來相對安全、健康,核心還是不貪心,慢慢的做,扎扎實實的把這個木門做好。
謝謝大家!
感謝大家!今天給我的命題是“家居行業如何做互聯網”,那我就簡單說一下TATA是怎么做的吧。
電子商務是“偽命題”
我覺得電子商務是一個“偽命題”,所以在我們公司從來沒有電子商務。TATA最早是在搜狐焦點家居起家的。1999年TATA開始做木門,那個時候一年差不多賣幾百萬元,掙不了錢。2002年入駐焦點網論壇,在“家居裝修版塊”慢慢做,到2003年通過焦點論壇一年就接了700萬的活,要知道那個時候TATA公司一年才接700萬的單子。
2004年1700萬——2005年4000多萬——2006年8000萬——2007年過億。
2010年以后,我們開始使用電子訂單,類似電子商務,但沒有支付。再后來,我們上了天貓。雖然到現在我們做的還不錯,但是整個過程我都沒有這么深入的考慮過“電子商務是什么東西”。
我經常跟別人開玩笑講一個段子,我的助理張巖去參加一個行業大會,會上要談“電子商務”。他問我怎么談?該說什么?我告訴他,你就說定位、進店率、轉化率、講閉環和支付系統,談什么都可以,只要說到這些詞就可以了。當然,真正未來的生意電子商務還是要重視的。

對互聯網的思考:創新很重要
我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互聯網未來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麻煩?
TATA是個品牌,也是品牌的制造商,我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幾本美國人寫的書,《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基因》,這幾本書講的道理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他說一個人想創新,想吻合未來得發展、得創新,你不創新就會死亡。現在很多大的企業,看起來如日中天,有可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就會死亡。其死亡的原因就是有一個新替代它的企業,一個懂得創新的企業。
所以,創新就變得非常重要。無論是渠道、產品、營銷模式還是管理都需要創新。
我們今天來的人大都是搞宣傳的,天天絞盡腦汁做宣傳的創新。這個創新的本質怎么形成?它的手法怎么做?幾乎每個老總都在自己公司里講“要創新”,但是老總自己講話的方式都沒有創新,還是那一套,講來講去光讓別人創新,自己都沒有創新。當下,大家不停的創新,其實到最后什么都沒有做,因為他的思維不是這樣的思維。
“老板一言堂”的企業很難創新
我覺得在中國,集權制企業也就是老板一言堂的企業很難創新。這時候企業幾乎沒法創新,創新的本質是基礎員工在基礎的問題上進行創新。天貓也是小二文化,都是最基層員工做主。我們老式的思維是老總決策、底下執行,導致上面決策,下面天天說我們公司什么都好,就是執行力差一點,這樣想本身就是一個固化思維。
沃爾瑪PK蘇寧 前者會創新
一個企業如果想創新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體制外創新。沃爾瑪想做高端就做了一個山姆會員店,想做互聯網買了1好店,這些業務都是跟自己切開完全獨立的,這種創新本身的危險性變得很小。即使沃爾瑪傳統超市的業務不行了,還有1好店和山姆會員店,這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反過來,在中國很多企業就沒這么聰明。拿蘇寧來說,做了1000多億,然后創新做了一個蘇寧易購,做到現在只有10幾億,而且一直在往下走,因為蘇寧和蘇寧易購這兩個東西一直都是矛盾體。
TATA們的商業模式困局在哪?
TATA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這種商業模式困難在哪?為什么中國很多企業在做傳統業務的時候沒辦法做成電子商務?
當年TATA從10萬元起家,做了好幾年窮的都揭不開鍋,后來用了焦點論壇慢慢自救了一把。焦點開了一個天津論壇,我就趕快把店開到天津,天津焦點裝修論壇第一個網友叫“烏克蘭小白豬”,當時我們店還沒開業她就幫我們到處宣傳“TATA要來天津了”,很快我們就在天津存活下來。
困局一:經銷商體系致價格不統一
當年TATA往外做加盟商的時候,公司才賣幾百萬,能力非常薄弱。但是一下子就做了15個加盟商,每一個加盟商投資50萬,加起來都超過了TATA全年的銷售額,營銷投資成本超過企業價值,這樣企業就會呈現爆發式增長,就變的非常快速。但是這絕不叫健康,大家一起群發起來,又一起群體死亡,不僅僅家居建材行業是這樣,很多行業是這樣。
拿衛浴行業來舉例,每年各大展會上,品牌商都回去找經銷商、代理商。在代理商自由發展的時候就會出現大問題——價格不統一。同樣的馬桶北京賣880元、上海賣1200元,全國1000個代理商就有1000種價格,而且高高低低。這個時候企業要想做電商也是沒辦法做的,所以說,最初快速發展的商業模式恰巧阻礙了目前的商業模式,也跟著給我們家居建材行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困擾。
這種情況下,大家都痛苦死了。說我們想做電子商務就是沒法做,沒法做的原因是價格體系全國不統一,這個時候發現代理商太討厭了,但是又不敢就觸碰。
困局二:家居建材行業需要售后
不用這個渠道企業自己獨立賣,也會產生問題。不用經銷商在服裝、鞋帽、襪子等不需要后期服務的行業是可行的,但在需要后期服務的木門、櫥柜、衣柜等行業很難,這些還需要安裝、需要庫存。
林氏木業不用經銷商,而且他瘋狂的成長。他們的思維方式跟我們很不一樣,比如,同樣采購1萬把椅子,采購價1000元/把,如果你賣4000元他就賣1500元,賣著賣著如果還有一些庫存就900元賣了。就這樣,林氏在全國加起來差不多600多人,總共賣了十幾個億。
通常在國內,能賣到十幾個億的品牌,加上安裝人員的話員工也不差不多得1萬多人。上萬人的公司跟600人的公司差哪兒?而且上萬人的公司還得有裝修費、攤位租金,這些其實都是需要消費者來買單的,這也就導致上萬人公司未來競爭會產生非常大問題。
如何突破商業困局?
怎么破解這個局?我不太清楚大家是怎么做的,就說說TATA的情況。
TATA破局方式一:統一價格體系+建立分銷體系
為了滿足在互聯網上通行,我專門制作了系列,差不多有20、30款產品,這個系列價格統一,并且在天貓上、在我們自己商城上銷售。
雖然給經銷商的利潤少一些,但是我給他們的安裝費很高,他是有利潤的。而且TATA采用的銷售模式是“銷售額返利”,賣的多就賺的多。這樣我們在全國各城市的直營公司、合資公司都在追求公司給他們定的任務和目標,突破自己的銷售額,爭取得到公司的獎勵。所以有大量的走銷量,他對利潤的追求就變的小一些,這是TATA公司的特點。現在我們在天貓上差不多賣了4個多億,這4億的銷售額都是這一類產品。
我已經慢慢把新研發產品往里放,越放越多,價格慢慢也就統一。對于未來是不是繼續在天貓做?還是去別的地方做?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以后我們能對外說這個產品是多少錢,是全國統一價格。
早起我們做視頻簽售,當時我用視頻在全國幾百個城市同步宣布今天打多少折扣,我只敢放統一折扣,不敢放全國統一價格。這在當時是可行的,但是現在光統一折扣已經不行了。因為你不能在網上說“統一折扣”,要說這個東西多少錢?
現在我們產品的價格基本統一了一半,但是現在行業里很多企業還做不到這一點。
所以說做互聯網,一個是要統一價格體系,一個是要建立分銷體系。很多企業想著我做互聯網了就不要代理商了,把代理商的利潤都抓過來減免給消費者。這種想吃掉代理商的思維都是自殺式行為。
沒有渠道困擾想借電商創業?需要有優質的傳播理由
如果你沒有渠道系統想做電子商務,就要有炒作的概念。你看小米的雷軍,學喬布斯穿著T恤、牛仔褲在大屏幕前走來走去,實際上是不停的往喬布斯上靠;褚時健做橙子,也是靠別人包裝出來的。所以說,這個東西無論怎么樣都要讓人知道,只有讓人知道后才能把渠道系統建立起來。林氏木業就很重視這個,大家老拿天貓來它,它也很樂意大家拿這個說事。
我們有一些人想做互聯網,問做一個電子商務能不能創業?
我覺得你首先得確定會不會策劃?能不能把產品做的特殊?你要是能做到全中國人都覺得特殊,那你就這樣來做。然后,在傳播過程中,你的東西做出來還要做利潤。其實林氏木業的利潤應該很好,這個利潤不是說早期需要免費模式,沒有這樣的,傳播行業不需要這個。
TATA破局方式二:體制外創新 創立“派的門”品牌
TATA做了電商以后我還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僅僅這個電商能不能堅持到長遠的未來?為此,有又做了體制外的創新,我創立了派的門。
關于派的門,我們公司內部產生了爭議,當時一批人認為要建傳統店,一批人認為只走互聯網。這兩個矛盾到我這兒讓選擇,我也有點優柔寡斷了,就說“兩個都試試”。一批人在北京先試試專賣店,這樣北京一下子開了十幾個派的門店。而另一批人只做北京之外的互聯網,不用門店。
干了兩年后出結果了。北京的店賣了2000多萬,去年毀損2000多萬,今年虧損4000萬,成本太高,不好干,我就說別干了。而另一批人十幾個人也賣了3000萬,利潤很好,他們躲在工廠的小屋里,弄個電腦敲打敲打就賣了3000萬。所以后來我決定,把北京門店去掉只做線上,這幾天我們派的門發展的非常迅速。雙十一那天,TATA在天貓賣了7100萬,派的門賣了240萬;但是派的門雙十一當天在京東賣了門類第一名,賣了70多萬。
我現在對派的門的期望非常高,我跟TATA的代理商說,不要看派的門小,這個公司有可能會把TATA吃掉。TATA一個門賣好幾千元,派的一個門賣幾百元,買了派的門要是想找TATA安裝是可以的,只收600元安裝費,而外面其他品牌只收200、300元安裝費,為此很多人就不找TATA安裝了。這個事TATA的經銷商也開始警醒,說要不聯合起來都不給派的安裝。我說這必須得給安裝,這還是得有點行政照顧。如果沒有這一條,這個品牌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看浙江很多木門企業,他們在天貓上不做渠道,直接賣的很便宜,這種門賣出去沒人裝,導致他最終也是賣不出去。
如何破解傳統傳統渠道與電商的矛盾?
如果將來要做帶有服務性質的渠道,除非自有的社會服務系統成熟了我覺得才可以做。但是社會成熟了以后我們再做可能又晚了。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櫥柜公司電子商務做的很棒,因為如果沒有傳統渠道就沒辦法安裝,有傳統渠道又會形成抵制。這個問題怎么解決?一個是把產品簡便化,越來越簡便,誰看著圖紙就可以安裝。
電子商務的本質是性價比高,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你
另外,也有一些大品牌做子品牌,這也是一種辦法。但是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道理,我們做電子商務的,無論是怎樣天花亂墜,本質是性價比高,讓消費者快速使用互聯網找到你,同時你也能快速找到客戶。另外,電子商務首先不能考慮天貓,雖然我在天貓賣了很多門,但絕不僅僅是天貓一個路,如果單獨考慮這個我們的思維有可能固化,有可能出現問題。
做好產品帶理念附加到一個產品身上,產生盈利模式,進行服務,復制過程中要有管控,管控出來的理念再升華,再提升產品,再加大利潤,再擴大復制,再進行更嚴格的管控,都是這樣不定的螺旋式循環,把企業做出來。
互聯網只是企業發展中的工具
而,互聯網僅僅是任何一個環節里的工具。我們使用互聯網理念傳播的快,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理念。我們加大做好產品,因為我們可以減少成本和提升產品的質量,產生高附加值,產生利潤。而當利潤增加了做渠道系統就容易復制,哪怕你是獨立渠道,自己建的分公司,還是加盟渠道,使用的經銷商,利潤一高渠道生存能力就強,渠道的擴展能力就強,利潤就變的很重要。當利潤一高,大家所得也高了,這時候就產生的一個非常大的復制性,管控性就容易。當你員工收入高了,企業文化好了,你的管理就容易一些。你員工餓的吃不上飯,你自己也沒有主意了,員工會四處散跑。管控的本質其中有一項,好的利潤也是加大管控的手段,你沒有這個利潤就不能做好管控。
我覺得企業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消費者憑什么選擇你?員工為什么跟著你?
第一,你想消費者,不論是通過互聯網還是通過店面知道你的品牌,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憑什么相信你?他憑什么要買你的產品?第二,員工為什么跟你干?我覺得企業就得做好這兩件事,因為無論是哪個時代都得順著消費者的勢,順著員工的勢,其他是一個催化劑,是一個工具而已,這是我對互聯網的觀點。
聊聊TATA公司的發展模式
為什么選擇了做門?
跟大家說一說我做TATA木門的一些想法,其實我不會做木匠活,我也從來沒想過這輩子會做個木匠。當年我帶著幾千元到北京當北漂,一開始我想做互聯網,我覺得做互聯網的人洋氣,那會兒我就跑到中關村找工作,連賣電腦的都不要我。因為我有室內設計的經驗,后來我就去德勝門市場去做設計,到了那人家就開始搶。那會兒裝飾公司太好干了,簽單就跟趕集一樣,于是我在一個裝修公司干了二十幾天就不干了,我自己開了一個裝飾公司。
做了裝飾后我就有野心了,雖然那會兒才20多歲,但總覺得自己要做大事業,要改變家居行業。其實真實的情況是,窮的先別說改變家居行業,先說晚飯怎么吃吧……
后來到了99年,大地裝飾跑到北京來招商,當時包括業之峰、東易日盛都去那租了攤位。那個時候我就開始研究加盟連鎖模式,一研究發現太難了,工人太難管理了,而且這種模式也很難復制,我就想生產要工廠化。后來我把原來掙的錢都砸進去了,一直到2001年窮的過不下去了,我就把衣柜、家具這些業務都去掉,專門做起了門這一項。
到了2003年公司增長速度很快,我開始很頭疼,天天在工廠里貓著管理生產。后來我就開始找OEM,到2003年我找了兩家OEM工廠,到2004年我不找OEM了開始一邊建廠一邊尋求合資工廠,我注資給工廠,然后把工廠進行分股。然后我給工廠派活,多少錢一個門。例如,我從工廠買門單價1500元,我再1800元賣給我們的銷售分公司,然后銷售分公司3000元賣給消費者。就用這個模式,我們工廠也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有18個工廠了,不過后來的一些基本都是我自己花錢建的。
TATA公司結構
我們TATA公司整個分為三塊,總部、工廠和銷售。
我們在全國的直營公司有北京、天津、重慶、南京、長沙、成都、廣州,這些城市現在直營店越來越多。這些城市的直營店都是我派人開的,我拿的錢。開完了以后我賣給他們,然后我從工廠買過來再賣給他們,我就一個二道販子,所有工廠都有我的股份,現在很多優秀的城市都有我的股份,我只有一個總部是我全資的,其他都有我的股份。我毛利潤做到多少,我1000元買來,我賣出去1260元,我毛利潤26%,我中間廣告費、稅收、研發成本、辦公費用、宣傳成本,加起來20%,我就保持這么點利潤。
TATA銷售模式
營銷這塊跟大家講個例子吧,我拿15萬給我們一個小伙子,跟他說你去重慶去做老總吧。他在重慶干了8年整,現在基本上干到一個億。當年我告訴他,等你做到1000萬的時候,你可以拿30萬買公司30%的股份,小伙子聽很高興,幾年來掙錢掙了30萬給我,他占了30%的股份。后來我說你賣到4000萬的時候,你花200萬可以買到49%的股份,這個小伙子又掙錢。現在做到1億的時候,他給我500萬就可以買70%的股份了。最近我去成都,這個小伙子帶我去喝酒說,吳總我很感謝你,我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一個億元公司的老總,買房也買了車,真心感謝TATA給了我這么多。我問他,公司給你什么了?我就拿了15萬給你,你后來就給我了30萬、100萬、幾百萬,給我錢你還感謝我?
TATA工廠發展模式
其實這個生意不是誰家生意的問題,所有的生意都是一個平臺的搭建而已,大家都在這上面共同的發揮自己。TATA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雖然是買和賣。例如,TATA那么多工廠慢慢都會將股權給員工,我在吉林、天津、安徽、鄭州都買了工廠,買了工廠后我只拿其中一部分,剩下的都是全國各地的廠長拿,他們自己投資工廠、然后投資銷售,我從中抽成6%,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TATA做的很單純,到目前為止我只做木門這一塊,我跟別人說我就長了一張木門的臉,別人看到我就是木門,我連個飯館都沒有開。我們公司這些年差不多在物流上的費用要7000、8000萬,即使這樣我們也沒有想著自己做物流。早起跟我們合作的物流公司,他們只為TATA服務,剛開始差不多賺了200多萬,他們老板很聰明找我商量說能不能跟TATA合資,說等他賺了400萬就給TATA200萬。他的目的很簡單,害怕我不讓他干了,如果綁著公司他就能一直干下去。我告訴他,我們物流費用都是下面營銷公司交的,不是我給的。而且現在為了讓物流公司服務做的更好,除了這家物流公司我還找了另外幾個對手,現在有4個物流公司給TATA服務,而且只為TATA服務。
TATA就是這么單純的公司,什么都沒做的原因就是想把木門做好。
木門行業是一個擁有非常廣闊前景的行業,未來家居建材行業的渠道系統為什么會面臨如此多的考驗?其實就是經銷商質量問題,也就是我們初期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一個做到40億的公司,他經銷商里有10-20個過億的人,這些人手頭有錢就想著要投資,這自然就導致其用心度就會變化,管理層面也會發生變化,最終導致這個行業總是長不大,總是出現各種問題。未來,家居建材行業誰要是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誰才能是所謂的百億級企業。
TATA的管理模式
提到管理,我們公司用人的手法是什么?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我一直認為,每一個最基層的員工,包括我們門崗、寶潔、生產工人、安裝工人、策劃人員、高層,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大家一起做這件事過程中,我們只是角色不同而已。
但是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的未來,都有自己的幸福觀和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我們每個人都想賺錢,因為大家都需要生存,滿大街的人都想獲得利益,在利益方面大家不要教,天生就會。
如果一個企業,一個人把利當成工具管理別人,這個人就變的有本事。一個人被利益引誘著,這個人就變的低層,相對沒有本事,人的差別就在這兒。人要有本事就盡量的把這個利益當成一個工具去調動,我們說設計績效考核,各種各樣的游戲規則,其實都是這樣的做法。
人不僅僅光需要利益,還需要一個團隊感。我們哪個企業都要有團隊感,所有人見著你臉都拉著,給你多少錢你都不干,人得有一個團隊的親情感,得有這個需求。除了這個問題還有競爭的需求,我們評估誰是冠軍,我們為什么總有獎勵,除了給錢之外給個獎狀大家就很高興。
除了有競爭的需求、團隊的需求、錢的需求,還有一個需求——安全感。我們很多企業做末位淘汰制,這個企業不可能有凝聚力,所有人都想我不會淘汰,我保護自己就踩到別人,這個過程在我們整個品牌,傳統企業品牌管理過程中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怎么才能讓他有安全感?
司馬遷有一句話,“善者因之,其次順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有本事的人因人性而管理,人性的本質需要財富、需要團隊感、需要競爭、需要安全感、需要錢,需要關愛、需要競爭、需要存活,需要安全,這些需要我們都給他設置好規則,把這些需求都當成我們的工具管理起來,在全中國的渠道管理上就會起到作用。
反之,經營利導之,不行的。
如果沒有這么大本事,你簡單一點,其次“利導之”。利引導,雖然長遠不可能存在,但是效果還是很好的。如果還是不行,其次“教誨之”,就是做培訓,我們企業經常做企業,而且是心靈上的培訓,鼓勵大家喊口號。其次“整其之”,我們每天是軍事化管理,到這兒都不行了就跟他干架,經常有一些品牌老總跟員工干架。
現在對渠道系統的建設和我們怎么思考?一個老的經銷商到了十幾年以后他管理的思維就落伍了,他想在家里守著了,他的孩子去了國外,他存了幾千萬,他住著大別墅,他害怕這里丟掉,他的斗志已經沒有了,他找一個職業經理人,他跟職業經理人說首先不要亂花錢,實際上這是產生沒落了。我們一個品牌他的渠道,經銷商的平均年齡決定了這個企業的操作層面,職業經理人沒有,只要沒有股份職業經理人肯定聽董事長的,到后來還是不行。
未來,TATA怎么做?
我們這個城市不好了,年齡大了,我就拿錢買一部分股份。這個城市比如我花300萬買你70%的股份,我在公司內競聘年輕人去這個地方當老總。然后再對他們進行培訓、標準化財務、模式、管理等。這些人都在公司工作兩三年了,基本上這個公司比較了解。
等他們干好了一些,我就賣我買來的股份給他們,我原來300萬賣70%,我把300萬賣50%我還剩30%,如果干的再有一點起色,人家說這個公司很好就買了,我再賣給我內部的人,我內部老的經銷商手里有很多錢,他就住進來了。
我還是保持20%的股份,我還沒有虧,我拿這300萬又不停的買,所以我現在變的帶有我股份的人很多,大家在一起競爭,股份就變的很散,一個地方占了很多的地方的份,小年輕人不斷有創業機會,年紀大的人有錢可以不斷的去投資工廠。現在TATA全部的工廠和大部分優秀城市都是股份制發展,這樣問題就比較簡單一些,在處理一些統一性上不像別人那么麻煩。
TATA用這些管理思想附加到一個木門上,實際上附加到任何商品上都是我們的生存理念,附加到櫥柜上也是。但是TATA有一個專注的文化,我專一只干一件事,過去經常吹牛把自己的目標放的很高遠,把自己的理想變的很高尚,吹了這么多年,把自己吹信了,就按照這個方法干,最后越干越簡單。
在這個體制內不斷使用年輕人,我們品牌總監王楠是1988年的,1988年的總監在公司里干了七年,她在公司里不停的想奇形怪狀的東西,我都想不出來。我們鼓勵員工干的有價值,我們每個人有評估系統,能看到全國經銷商在TATA的價值,這個城市股票漲錢了,那個股票漲錢了。我們公司財務部看股票一降價就開始漲,我收起來漲了我再賣掉,這樣公司也賺錢,財務作為一個資本操作的方法。
這些做法都是基于一個問題、基于一個做事情的目標,專注做一個事情,TATA一家人文化,專注一個行業,輕資產擴張。TATA的專注文化、一家人文化、輕資產文化,互聯網文化、唯美主義文化,給我們這個公司帶來相對安全、健康,核心還是不貪心,慢慢的做,扎扎實實的把這個木門做好。
謝謝大家!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