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通外語或者會外語且懂專業的人就能做同傳。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公民都精通兩種以上的語言,應該“全民皆同傳”、沒有設立歐盟口譯司的必要了,但事實并非如此。中國一些公司或會議組織方有時為了省錢,往往找個會外語且懂專業的人臨時鉆進同傳廂客串一下,但效果往往并不盡如人意。的確,精通外語和了解專業是做好同傳的先決條件,口譯但并不意味著只要達到這些條件就一定能做好同傳。同傳需要專門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腦”(我以后的日志里會詳細介紹)。不經過專門的技巧訓練,哪怕語言天賦再高、專業知識再豐富,也很難做好。
2. 能做同傳就是達到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同傳的外語水平比交傳和筆譯都要好。也許是因為同傳難度系數比較大的緣故,大家往往不自覺地將同傳與“最好”、“最高水平”畫上等號,就連招聘翻譯也動輒就要“能做同傳的”。其實同傳與交傳、筆譯完全不是一個系統,因為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語言轉換,所以對語言質量和信息傳達準確度的要求不如后兩者高。
3. 同傳以小時計費,因此日進斗金,收入極高。口譯在同傳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國內沒幾個人能做,價格被炒到那么高是極有可能的。到了近幾年,隨著市場的規范和越來越多譯員的進入,“時薪”這個概念恐怕已經不復存在了。市場上同傳的一般價位是3000-8000元/天不等,口譯視譯員水平和經歷而定(具體內容參見我之前的日志《報價的藝術》)。此外,翻譯市場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平均起來,一個入行5年以上的自由職業譯員年收入能達到50萬已經很不容易了,跟一般的外企高級白領或國企中層管理人員年薪也差不多,絕不存在年收入幾百萬的情況(除非某地口譯市場全被一人壟斷)。
4. 同傳極費腦細胞,因此只能“吃青春飯”。從常識角度,年輕人的反應確實比中老年快,但年輕人在經驗方面相對資深譯員欠缺。市場很少愿意給剛畢業的年輕譯員挑大梁的機會。按應屆口譯碩士24歲畢業算,一般到26歲才有可能被圈里人和市場廣泛接納,28歲左右左右漸入佳境,30歲左右達到頂峰。不同譯員的口譯“黃金期”也不同,有些人可能在30多歲結婚生子后就漸漸淡出口譯市場,還有些人則可能以50-60歲的“高齡”依然活躍在圈里。
5. 同傳應該“從娃娃抓起”,越早學越有優勢。中國人普遍認為,外語越早學上手越快、掌握得越牢,作為語言學習的一種,同傳應該也是如此。所以我曾見過7歲的孩子就被父母送入培訓機構要求學同傳。可問題是同傳是兩種語言在短時間內的轉換,譯員必須對兩種語言都熟練掌握到一定程度。7歲的孩子連母語可能都沒掌握好,怎能要求他做同傳能?國內大部分學校是在碩士研究生階段才開同傳課的,近幾年也有不少本科翻譯系嘗試在大三或大四階段引入同傳,但內容相對簡單,口譯注重基礎而遠離實戰。因此同傳的學習不是越早越好,至少要在成年后對語言掌握得相當熟練了再接觸,效果才會明顯。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0745號